|
潼關道中 / 作者:晁補之 |
塵土長安古道深,潼關依舊接桃林。
使君驄馬來何后,道士青牛去莫尋。
春半河山猶寂莫,日長坑阪正崎嵚。
平生冷笑元龍誤,老覺求田負寸心。
|
|
潼關道中解釋: 《潼關道中》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晁補之。這首詩描繪了長安古道上的景色和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塵土長安古道深,
在長安的古道上,塵土飛揚,道路深遠,
潼關依舊接桃林。
潼關依然連接著蜿蜒的桃花林,
使君驄馬來何后,
曾經的使君和他的駿馬何時再來,
道士青牛去莫尋。
道士帶著青牛已經離去,無法再尋覓。
春半河山猶寂莫,
春天過半,河山依然寂靜無聲,
日長坑阪正崎嵚。
白晝變長,坑坡道路崎嶇不平。
平生冷笑元龍誤,
平生冷笑元龍的錯誤決策,
老覺求田負寸心。
年老時才覺得追求土地財富是無益的。
這首詩通過描繪長安古道上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感慨。詩中的潼關是古代長安城西的重要關隘,它與桃花林相連,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色。然而,過去的榮光已經消逝,使君和道士也都離去了,只留下長安古道深遠和靜謐的春山。作者通過描述春天的到來和白晝的延長,表達了時光流逝的無情,同時也借此反思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最后兩句揭示了作者對于追求財富和名利的冷嘲熱諷,認為這樣的追求是空虛而無益的。
整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展現了時光荏苒、人生短暫的主題,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事變遷的描繪,表達了對物是人非的沉思和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描繪長安古道的深遠和春山的寂靜,凸顯了時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無情。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現了晁補之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給人以深沉的思索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