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魯直試院贈奉議李伯時畫詩 / 作者:晁補之 |
東房攜卷繞幕行,西房卷作墮地聲。
紙山間出筆陣橫,李侯畫若禪眼透。
觀魚玄沙骨竦瘦,舟中淵明細若豆。
歸心秪愛玉花驄,不須棘針學癡翁,惱渠愁作眉斗紅。
|
|
次韻魯直試院贈奉議李伯時畫詩解釋: 《次韻魯直試院贈奉議李伯時畫詩》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房攜卷繞幕行,
西房卷作墮地聲。
紙山間出筆陣橫,
李侯畫若禪眼透。
觀魚玄沙骨竦瘦,
舟中淵明細若豆。
歸心秪愛玉花驄,
不須棘針學癡翁,
惱渠愁作眉斗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晁補之觀賞李伯時的畫作時的情景。詩人從畫室東房攜卷紙而來,畫室西房的紙卷聲似乎掉落在地上。紙山之間出現了一支筆陣,形成橫豎交錯的景象。李侯(指李伯時)的畫像就像禪宗修行者的眼睛,透視到了事物的本質。
詩人觀賞李伯時的畫作,感受到其中所表現的魚和玄沙(指山石)的形態瘦小而挺拔。在小船中,淵明(指詩人自己)感受到細微之處,就像豆子一般細致入微。
詩人的心歸向了玉花驄(指李伯時所畫的馬),他不需要用棘針來學習癡翁(指李公麟,南宋初年的畫家),因為他認為李伯時的畫作已經達到了高妙的境界。但是,對于某些事情的煩惱讓詩人的眉毛紅了起來。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和感受為主,通過詩人對李伯時的畫作的觀賞和思考,表達了對李伯時畫作的贊賞和自己的情感體驗。描繪了畫室的情景和李伯時畫作的特點,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藝術的敏感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