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曇秀師歸廬山夢齋 / 作者:晁補之 |
扁舟又過楚江東,廬阜霜晴翠掃空。
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巖萬壑正秋風。
會觀沙界無華處,何必茅齋是夢中。
已悟三生舊知識,不因天竺寺前逢。
|
|
送曇秀師歸廬山夢齋解釋: 《送曇秀師歸廬山夢齋》是宋代晁補之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曇秀師歸廬山夢齋的情景,表達了對離別的感傷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詩詞的中文譯文:
扁舟又過楚江東,
廬阜霜晴翠掃空。
四海五湖皆逆旅,
千巖萬壑正秋風。
會觀沙界無華處,
何必茅齋是夢中。
已悟三生舊知識,
不因天竺寺前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離別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情感,展現了晁補之對離別的感傷和對自然的熱愛。
詩的開頭,詩人坐在小舟上再次渡過楚江東歸途,江水寬廣,意味著他即將離開故地。接著詩人描繪了廬山的景色,廬山作為名山,被霜晴所凈化,翠色掃空,顯示出山川秀麗的景象。
接下來,詩人以"四海五湖"來形容整個世界,表示離別之情是普遍存在的,無論身在何處,都是一種逆旅的感受。千巖萬壑的秋風吹拂,增添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與詩人內心的離愁相呼應。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提到了"沙界無華處"和"茅齋是夢中",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繁華和名利的淡漠態度。他認為真正的境界不在于物質的富有和榮華,而是在于心靈的寧靜和超脫。已經悟得了人生的舊知識,不再因為在天竺寺前偶遇而感到驚訝和迷惑。
整首詩表達了晁補之對離別的感傷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名利的淡泊態度和對心靈境界的追求。通過對離別情感的描繪,詩人展示了自然與人情的交融,表達了他對真實與超脫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