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庭芳(憶廬山) / 作者:晁補之 |
欲買廬山,山前三畝,小橋橫過松間。
變名吳市,誰認舊容顏。
最好棲賢峽外,應自此、都隔塵寰。
人稀到,壺中化國,光景更堪閑。
無心,求至道,柴門閉了,飽睡甘餐。
幸兒成孫長,為掃家山。
若問它年歸去,驀地也、雙槳來還。
愁難會,清風萬壑,高處正躋攀。
|
|
滿庭芳(憶廬山)解釋: 《滿庭芳(憶廬山)》是宋代晁補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滿庭芳(憶廬山)
欲買廬山,山前三畝,
小橋橫過松間。
變名吳市,誰認舊容顏。
最好棲賢峽外,
應自此、都隔塵寰。
人稀到,壺中化國,
光景更堪閑。
無心,求至道,
柴門閉了,飽睡甘餐。
幸兒成孫長,為掃家山。
若問它年歸去,
驀地也、雙槳來還。
愁難會,清風萬壑,
高處正躋攀。
詩詞中文譯文:
滿庭芳(憶廬山)
我欲買下廬山,山前只有三畝地,
一座小橋橫跨松林之間。
我改名吳市,誰還能認出我昔日的容顏。
最好能在賢峽之外安家,
從此就與紛擾的塵世隔絕。
很少有人來拜訪,仿佛國家都在我的壺中,
這里的景色更加適合閑逸。
我無心追求名利,
柴門緊閉,盡情地享受美食與美酒。
幸運的是,我的孩子已經成人并有了子孫,
他們將來會來掃我家的山。
如果你問我將來是否會回去,
可能會突然乘著雙槳回來。
憂愁很難與我相會,
我正一步步攀登在清風萬壑的高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晁補之的廬山生活和追求自由閑適的心態。他表達了對廬山的向往和渴望,希望能夠擁有一小片山地,建造一個小橋橫跨在松林之間。他改名為吳市,試圖擺脫塵世的紛擾,希望能在廬山之外找到一個安寧的居所,與世隔絕。
詩中提到“壺中化國”,形容他的生活如同一個小世界,仿佛整個國家都存在于他的壺中。他享受著安靜、自由的環境,對于名利和功成名就并不在意,閉門不出,安享美食與美酒。
詩的結尾,晁補之提到他的子孫將來會來掃他的家山,這暗示著他對家族和傳承的關注與期望。最后兩句“若問它年歸去,驀地也、雙槳來還。愁難會,清風萬壑,高處正躋攀?!北磉_了他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能夠擺脫憂愁,攀登到清風萬壑的高處,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人生的意義。
整首詩以廬山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個人心境,表達了晁補之對自由、寧靜生活的追求,以及對人生意義和傳承的思考。這首詩詞展示了晁補之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和對自然的熱愛,具有濃郁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閑逸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生意義和家族傳承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潔、清新的語言描繪了晁補之對廬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內心追求,展現了他對自由、寧靜的渴望以及對紛擾世界的隔離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