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樂(同前) / 作者:晁補之 |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長夏清暑。
燕引雛還,鳩呼婦往,人靜郊原趣。
麥天已過,薄衣輕扇,試起繞園徐步。
聽衡宇、欣欣童稚,共說夜來初雨。
蒼菅徑里,紫葳枝上,數點幽花垂露。
東里催鋤,西鄰助餉,相戒清晨去。
斜川歸興,翛然滿目,回首帝鄉何處。
只愁恐、輕鞭犯夜,灞陵舊路。
|
|
永遇樂(同前)解釋: 《永遇樂(同前)》是一首宋代晁補之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
長夏清暑。
在松菊堂的深處,有一個小芰荷池,
在長夏的清熱中。
燕引雛還,鳩呼婦往,
人靜郊原趣。
燕子帶著雛鳥回來,鳩鳥呼喚著雌鳥飛去,
人們靜靜地享受郊野的樂趣。
麥天已過,薄衣輕扇,
試起繞園徐步。
麥田已經過了季節,穿著薄衣,手持輕扇,
試著繞著園子慢步。
聽衡宇、欣欣童稚,
共說夜來初雨。
聽著房屋里的歡聲笑語,孩童們快樂自在,
一起談論著昨晚的初雨。
蒼菅徑里,紫葳枝上,
數點幽花垂露。
在蒼翠的小徑上,紫葳樹枝上,
幾朵幽花垂下露珠。
東里催鋤,西鄰助餉,
相戒清晨去。
東邊的人催促著耕種,西邊的鄰居幫助提供糧食,
彼此在清晨互相告別出門。
斜川歸興,翛然滿目,
回首帝鄉何處。
斜陽映照下的河川,歸來的喜悅充滿眼前,
回首望著故鄉,不知它在何方。
只愁恐、輕鞭犯夜,灞陵舊路。
唯一擔憂的是怕輕鞭打擾夜晚,重游灞陵的古道。
這首詩詞以描繪夏日田園景色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一個清涼宜人的夏日氛圍。詩人以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動為線索,勾勒出一幅寧靜愉悅的鄉村圖景。松菊堂和芰荷池是景點的名稱,搭配清暑的描寫,表現出夏季的涼爽。燕子帶著雛鳥歸巢,鳩鳥呼喚雌鳥,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生機與活動。人們在郊原中安靜地享受著這一切,同時感受到夏日的清涼和樂趣。
詩詞中還描繪了農田勞作的景象,田間麥田已過季節,農民們輕裝繞園,休閑地行走。衡宇里的孩童歡聲笑語,夜來的初雨成為他們談論的話題。詩人運用細膩的描寫方式,將自然景物、人物活動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最后,詩詞以灞陵古道作為結尾,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回憶。《永遇樂(同前)》的中文譯文: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
長夏清暑。
燕引雛還,鳩呼婦往,
人靜郊原趣。
麥天已過,薄衣輕扇,
試起繞園徐步。
聽衡宇、欣欣童稚,
共說夜來初雨。
蒼菅徑里,紫葳枝上,
數點幽花垂露。
東里催鋤,西鄰助餉,
相戒清晨去。
斜川歸興,翛然滿目,
回首帝鄉何處。
只愁恐、輕鞭犯夜,
灞陵舊路。
詩意和賞析:
《永遇樂(同前)》是晁補之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描繪夏日田園景色為主題,表達了對鄉村生活和故鄉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個寧靜愉悅的鄉村圖景。
詩的開頭,描述了松菊堂和芰荷池,描繪了夏季清爽宜人的氛圍。接著,燕子帶著雛鳥歸巢,鳩鳥呼喚著雌鳥飛去,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生機和活動。人們則在郊原中靜靜地享受田園的樂趣。
詩人隨后描寫了農田勞作的景象,麥田已過季節,農民們穿著薄衣,手持輕扇,悠然地繞著園子散步。同時,聽到衡宇里孩童們的歡聲笑語,他們一起談論著昨晚的初雨,展示了鄉村生活的寧靜和快樂。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繪了蒼翠小徑上的幽花垂露的情景,以及鄰里之間的互助和相送。最后,詩人回首故鄉,向往著帝王之鄉的歸程,但又擔心夜晚行走時打擾到他人,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回憶。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人物活動和情感相結合,以清新淡雅的筆調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美好和寧靜。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晁補之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