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 / 作者:晁補之 |
廬山小隱。
漸年來疏懶,浸濃歸興。
彩橋飛過,深溪地底,奔雷余韻。
香爐照日,望處與、青霄近。
想群仙、呼我應還,怪來須絲垂鏡。
海上云車回軔。
少姑傳、金母信。
森翠裾瓊佩,落日初霞,紛紜相映。
誰見壺中景。
花洞里、杳然漁艇。
別是個、瀟灑乾坤,世情塵土休問。
|
|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解釋: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是一首宋代晁補之所作的詩詞,描寫了廬山的幽靜之美。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廬山小隱。漸年來疏懶,浸濃歸興。
彩橋飛過,深溪地底,奔雷余韻。
香爐照日,望處與、青霄近。
想群仙、呼我應還,怪來須絲垂鏡。
海上云車回軔。少姑傳、金母信。
森翠裾瓊佩,落日初霞,紛紜相映。
誰見壺中景?;ǘ蠢铩㈣萌粷O艇。
別是個、瀟灑乾坤,世情塵土休問。
詩意:
這首詩詞以廬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廬山幽靜景致的贊美。作者在廬山小居中度過多年,逐漸變得懶散,但當他回歸這片美景時,心中的興致漸漸濃厚。彩橋飛躍,深溪在地底流淌,韻味仍在余音回蕩。香爐映照著陽光,遙望之處與蒼穹近在咫尺。作者幻想著群仙呼喚他歸還,感嘆這奇妙景象,仿佛是一面垂下的絲織鏡子。海上的云車轉回來了,少女傳遞著金母的信令。茂密的翠綠襯托著瓊瑤般的佩飾,夕陽初現,映照出各種繁華景象。誰見過壺中的景色?花洞里,漁艇在遠處消失不見。這里別有一番瀟灑的天地,不必問及塵世的紛擾。
賞析: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這首詩詞以廬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廬山的自然風光和仙境般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對廬山的喜愛和向往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使得整首詩充滿了唯美的意境和浪漫的情感。
詩中描繪了彩橋飛過、深溪地底的景象,以及香爐照日、青霄近的景致,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廬山的神秘和奇妙。作者幻想群仙呼喚他歸還,并以怪來須絲垂鏡的形象形容這種景象,表達了他對廬山仙境的向往和渴望。
詩中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海上云車回軔與少姑傳、金母信的對應,以及森翠裾瓊佩與落日初霞、紛紜相映的對比,使得詩中的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最后兩句“誰見壺中景。花洞里、杳然漁艇。”給人以玄妙和《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廬山的隱秘之美。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廬山上的小隱居,我漸漸懶散,但內心的喜悅卻越發濃烈。
彩虹橋飛躍而過,深溪潛藏在地底,雷聲的余韻回蕩。
香爐照亮著陽光,望向遠處,與青霄接近。
我想起仙境中的群仙們,呼喚我歸還,奇怪的景象需要絲垂的鏡子來映照。
海上的云車轉回來了,少女傳遞著金母的消息。
茂密的綠葉下佩戴著美麗的珠寶,夕陽初現,落日的光輝與繁華相互映襯。
誰見過壺中的美景?花洞中,漁艇在遠處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里獨特而自由,不必問世間的塵土紛擾。
詩意: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的幽靜景致,表達了晁補之對廬山的喜愛和向往。詩中通過描繪廬山的自然景物和仙境般的景象,營造出一種神秘和奇幻的氛圍。作者將自己描述為廬山上的小隱居,雖然變得懶散,但內心的喜悅卻日益增加。
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如彩虹橋飛躍、深溪地底、奔雷的余韻等,創造了廬山秀美景色的畫面。作者渴望成為仙境中的一員,與群仙相伴,這種向往通過“怪來須絲垂鏡”的比喻得到表現,強調了廬山的神秘和仙境般的特質。
詩中還出現了對比的手法,如海上云車回輪與少女傳遞金母的消息、茂密的綠葉下佩戴珠寶與落日初現的光輝相映成趣,給人以豐富多彩的感受。最后兩句“誰見過壺中的美景?花洞中,漁艇在遠處消失得無影無蹤。”表達了一種神秘和超越塵世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廬山所獨有的自由和寧靜。
賞析: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這首詩詞通過細膩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廬山的幽靜之美。作者以自己在廬山的小居為切入點,通過描繪廬山的自然景物和仙境般的景象,表達了對這片美麗山水的喜愛和向往之情。
詩中運用了形象豐富的描寫,如彩虹橋、深溪、奔雷的余韻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描繪使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