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游 / 作者:晁補之 |
如今田野謾拋春。
紅雨掩衡門。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幾案任生塵。
從教便向東山老,誰知是個中人。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
|
|
少年游解釋: 詩詞:《少年游》
作者:晁補之
朝代:宋代
如今田野謾拋春,
紅雨掩衡門。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
幾案任生塵。
從教便向東山老,
誰知是個中人。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
嫌我性情真。
詩詞的中文譯文:
如今田野徒然拋棄了春天,
紅色的雨遮住了衡門。
我懶得讀詩書,只是欠著腰杖,
書案上積滿了塵埃。
自從開始隱居在東山,
誰會知道我是一個中人。
不要怪我近年來,對于尋找城市的疲倦,
嫌棄我真實的性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少年游走田野的場景,詩人晁補之在宋代時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歡束縛于塵世的瑣事。詩中的“田野謾拋春”意味著大自然失去了春天的美好,可能是指現(xiàn)實中的景觀被人為破壞,或者是指自己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厭倦。
紅雨掩衡門,形象地描繪了景色的變幻和掩蓋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詩人懶得讀書,只是欠著腰杖,幾案上積滿了塵埃,表達(dá)了他對于學(xué)問和知識的疏離和漠視。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dá)了詩人的隱居心態(tài)和對于城市生活的厭倦。他選擇了東山作為隱居之地,希望過一種簡樸、自由的生活。然而,他感嘆“誰知是個中人”,暗示了他的隱居并不為人所知,他的真實性情被誤解或被忽視。
最后兩句“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表達(dá)了詩人對于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于自己真實性情的被誤解或被忽視的不滿。詩人堅守真實自我的態(tài)度,不愿迎合社會的虛偽和功利,對于這種真實性情,他可能感到被人嫌棄或者不被理解。
整首詩通過對田野、自然和城市生活的對比,表達(dá)了詩人對自由、真實和純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抒發(fā)了對于社會現(xiàn)實和人情世故的不滿和厭倦之情。這首詩詞流露出晁補之對于自由與真實的追求,以及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和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