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后江西過孫魴舊居因寄 / 作者:齊己 |
舊游重到倍悲涼,吟憶同人倚寺墻。
何處暮蟬喧逆旅,此中山鳥噪垂楊。
寰區有主權兵器,風月無人掌桂香。
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鴻天末失歸行。
|
|
亂后江西過孫魴舊居因寄解釋: 亂后江西過孫魴舊居因寄
舊游重到倍悲涼,吟憶同人倚寺墻。
何處暮蟬喧逆旅,此中山鳥噪垂楊。
寰區有主權兵器,風月無人掌桂香。
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鴻天末失歸行。
中文譯文:
混亂之后,我來到江西重訪孫魴的舊居,心情倍感悲涼。
吟詠中回憶起與同道之士依偎在寺墻旁的情景。
不知哪個地方,黃昏時蟬鳴喧囂擾亂逆旅的夜宿。
在這里,山鳥啾啾噪鬧著垂柳之間的景色。
世界上有許多主權兵器,但風月無人掌握桂香之芬芳。
想寄托心靈的思念,卻只能空空地向北望,
揮手告別如塞上的大雁,遠去天際,再無歸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齊己創作的,通過重游江西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作者對時局困窘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詩中作者的舊游之地江西已經經歷過一段混亂的時期,故稱為“亂后”。重回江西之后,作者感到倍感凄涼和悲傷,這也許是因為戰亂帶來的破敗景象和往昔友人的離散。
作者回憶起與同道之士倚寺墻而吟詠的情景,體現了他們對文學藝術的共同興趣和追求。
詩中描繪了夜晚蟬鳴聲擾亂旅客宿舍的景象,以及山鳥在垂柳間的喧鬧。這些生動的描寫,給人以安逸與喧嘩交錯的感覺,也暗示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失落。
作者在最后兩句中,談到了世界上的兵器分割了領地,卻不能掌控風月和桂香,意味著盡管有權勢和武力,但無法擁有真正美好的自然和文化。這可以被理解為作者對當時社會不公和人事無常的感慨。
最后,作者用孤雁飛向天際,再無歸程的形象來比喻自己,表達了他對江西故地和過去友情的不舍與思念。
總的來說,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亂世困擾和友情失散的憂傷之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和比喻,傳達出作者對美好事物和內心歸宿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