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松 / 作者:元稹 |
張璪畫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掃春風,枯龍戛寒月。
流傳畫師輩,奇態盡埋沒。
纖枝無蕭灑,頑干空突兀。
乃悟埃塵心,難狀煙霄質。
我去淅陽山,深山看真物。
|
|
畫松解釋: 畫松,參天大樹,典型的中國文化象征之一。松樹以其挺拔、青翠的形態,成為詩人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元稹的《畫松》一詩,以松樹為意象,抒發出作者對藝術創作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翻譯:
《畫松》
張璪畫古松,
往往得神骨。
翠帚掃春風,
枯龍戛寒月。
流傳畫師輩,
奇態盡埋沒。
纖枝無蕭灑,
頑干空突兀。
乃悟埃塵心,
難狀煙霄質。
我去淅陽山,
深山看真物。
詩意和賞析:
元稹的《畫松》描繪了張璪畫古松的情景,也隱含了詩人自身對藝術和生活的思考。
詩人認為張璪畫古松時往往能夠捕捉到松樹的神秘之處,使得畫作有靈魂(神骨)。翠帚掃春風,枯龍戛寒月,形容松樹挺拔如龍,與春風和寒月形成鮮明的對比。
然而,松樹這個形象的流傳卻局限在一代又一代的畫師中,他們的奇妙創造力和獨特個性也多被埋沒。松樹的纖枝沒有飄逸灑脫,堅硬的樹干和頑固的性格使它顯得突兀。這是否暗指了作者對自己的藝術才華和個性的認識?詩人在其中不禁思考塵世中的瑰寶,如何能夠實現真正的審美價值,達到與煙霄(天空)相媲美的境地。
最后,詩人表示自己要去淅陽山去看真正的松樹(真物),深山中的松樹可以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和追求真善美境地的象征。這不僅是對藝術家的憧憬,也是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