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酬復言和前篇 / 作者:元稹 |
經過二郡逢賢牧,聚集諸郎宴老身。
清夜漫勞紅燭會,白頭非是翠娥鄰。
曾攜酒伴無端宿,自入朝行便別春。
潦倒微之從不占,未知公議道何人。
|
|
再酬復言和前篇解釋: 再酬復言和前篇
經過二郡逢賢牧,
聚集諸郎宴老身。
清夜漫勞紅燭會,
白頭非是翠娥鄰。
曾攜酒伴無端宿,
自入朝行便別春。
潦倒微之從不占,
未知公議道何人。
中文譯文:
再回應答前篇
途經兩郡遇到賢明的牧民,
聚集眾多賢士宴會我這年老的身體。
清夜漫長地辛勞著,紅燭相聚,
雖然頭發已經白了,但并不是因為鄰居的翠娥(傳說中的女神)。
曾經曾帶著酒伴無所謂的住宿,
自從進入朝廷行事以后,就永遠離別了春天。
困頓而微弱的我從未占過什么便宜,
不知道公議的理念在傳達給何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元稹寫給某位前輩詩人的回應之作。詩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經過兩個郡縣時邂逅著賢明的牧民,和眾多的賢士一起宴會,感慨自己年紀漸長,漫長的清夜不停地勞累著自己。雖然頭發已經白了,但這并不是因為和年輕貌美的女子近鄰所致,而是歲月的留痕。曾經帶著酒友無所事事住宿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自從進入朝廷以來,春天的離別成了永恒。然而,作者自稱潦倒、微弱,從未占過便宜,也不知道公議的理念傳達給了誰。
整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年華逝去的感慨和思考。通過描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作者抒發了對于年齡增長、人生變遷的領悟和消沉的情感。詩詞中的語言簡練、意象深遠,表達出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憂愁和無奈,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