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是出自《劉基》創作的“工之僑獻琴”,總共“13”句,當前“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是出自第1句。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解釋: 這首詩出自明朝劉基的《工之僑獻琴》,它講述了一個關于藝術價值與時代審美之間沖突的故事。首先解釋一下開頭幾句的意思: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這句話的意思是:工之僑得到了一塊優質的梧桐木,把它制作成了一把琴,并且給它裝上了弦,然后彈奏起來。這把琴發出的聲音如同金屬般清脆,回音又像玉石一樣悠揚。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工之僑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制琴師,他找到了一塊上好的梧桐木料,精心制作了一把琴,并且親自試彈,發現其聲音非常美妙。他認為這是一把絕世好琴,于是決定將其獻給朝廷中的太常寺(古代負責音樂禮儀等事務的機構)。 作者劉基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一種批判態度:真正的藝術價值往往被忽視,而人們更傾向于追求那些看似古老、稀有的東西。工之僑的故事反映了在那個時代,人們對藝術品的評價標準過于注重形式和歷史背景,而不是其內在的藝術品質。這與劉基本人對于人才選拔和社會治理的觀點相呼應,他強調實際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看重表面或傳統的標簽。
查看完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當前就是第一句,沒有上一句了
下一句: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的下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