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送子權赴藤) / 作者:朱敦儒 |
花漲藤江,草熏鴨步。
錦帆蘭棹分春去。
二翁元是一溪云,暫為山北山南雨。
綠酒多斟,白須休覷。
飛丹約定煙霞侶。
與君先占赤城春,回橈早趁桃源路。
|
|
踏莎行(送子權赴藤)解釋: 《踏莎行(送子權赴藤)》是宋代朱敦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花漲藤江,草熏鴨步。
錦帆蘭棹分春去。
二翁元是一溪云,
暫為山北山南雨。
綠酒多斟,白須休覷。
飛丹約定煙霞侶。
與君先占赤城春,
回橈早趁桃源路。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春天的景象,表達了送別友人赴他處的情感。詩中以花盛開、藤江水漲、草地散發香氣來描繪春天的景象,以及鴨子在青草上漫步的情景。錦帆和蘭棹暗示著船只分開,象征著離別的時刻。詩人提到了兩位老人,他們原本只是山中的云,卻暫時變成了山北和山南的雨水,意味著友人離開時的離愁別緒。詩人借酒表達了對離別的消愁,同時與友人約定將來再相聚。最后,詩人希望友人在他離去的春天里能先占據赤城的春光,而自己則早早出發,踏上回到桃源的路程。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離別之情。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運用象征手法,詩人將離別的情感與春天的美妙畫面相結合,使詩詞呈現出深刻而豐富的意蘊。
首先,詩人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描寫,如描述花開、藤江水漲、草地散發香氣等,使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景色。這些生動的描繪為詩詞營造了一個美麗而充滿生機的背景。
其次,詩人通過描寫錦帆和蘭棹分春去的情景,巧妙地表達了離別之苦。錦帆和蘭棹象征船只,將友人送往他處,暗示著離別的時刻已經到來。這種隱喻手法使詩詞蘊含了深刻的情感,增加了離別的傷感和無奈。
詩中的二翁元是一溪云及山北山南雨的描寫,以及綠酒多斟、白須休覷等表達方式,更加突出了詩人對離別的消愁和對未來重逢的期盼。
最后,詩人通過對赤城春和桃源路的描繪,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囑托。他希望友人能在離開的春天里先享受到春光,而自己則選擇了早早出發,表示自己將努力回到友人的身邊,重新相聚。
整首詩詞以簡短的句子和形象的描寫,將離別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交融,展現了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對重逢的期盼。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隱喻手法的運用,使讀者既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又領略到了離別的哀愁和別離之情。整體上,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別之情,同時展現了對未來重逢的憧憬和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