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時 / 作者:朱敦儒 |
連云衰草,連天晚照,連山紅葉。
西風正搖落,更前溪嗚咽。
燕去鴻歸音信絕。
問黃花、又共誰折。
征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
|
|
十二時解釋: 《十二時》是宋代文學家朱敦儒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連綿的云彩籠罩著凋謝的草地,
晚霞映照整片天空,
山上的紅葉連成一片。
西風吹得樹葉紛紛墜落,
溪水在前方發出悲鳴。
燕子已經飛走,大雁歸來的音信已經中斷。
問黃花,又有誰在摘取它們呢?
征人最擔憂的時候,
送寒衣的季節終于到來。
詩意:
《十二時》描繪了秋天的景象,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命運變遷,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轉和離別的感慨之情。詩中以草木凋零、天色昏暗、山紅葉落等景象展示了秋天的凄涼和衰老,西風吹落的樹葉和嗚咽的溪水則增添了一絲憂傷的氛圍。同時,燕子的離去和大雁音信的中斷,以及黃花被摘取的問題,暗示了人事如夢、物換星移的變遷。最后,詩人以送寒衣的時節作為結尾,進一步強調了離別的主題,表達了征人在這個季節中最為憂愁的心情。
賞析:
《十二時》以典型的宋代秋景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寄托人情,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離別的感慨之情。詩中運用了連綿、連天、連山等詞語的修辭手法,將連綿的云、晚霞和紅葉串聯起來,形成了秋天景物的連續感,同時也增強了季節變遷和人事變遷的意象。西風搖落的描寫以及前溪的嗚咽,給人一種凄涼蕭瑟的感覺,暗示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變化。燕子離去和鴻雁音信的中斷,以及黃花被摘取的問題,更加凸顯了離別和無常的主題,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幻。最后,送寒衣的時節作為結尾,以寓情于景的方式,將征人最愁處與季節相呼應,使整首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總之,朱敦儒的《十二時》通過對秋天景物的描繪和對人事變遷的思考,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離別的感慨之情。詩中凄涼的景象和離別的主題給人以深思和憂傷之感,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自然、人事和生命的敏感洞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