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為朱漕壽) / 作者:張孝祥 |
桂嶺南邊,湘江東畔。
三年兩見生申旦。
知君心地與天通,天教仙骨年年換。
趁此秋風,乘槎霄漢。
看看黃紙書來喚。
但令丹鼎汞頻添,莫辭酒盞春無算。
|
|
踏莎行(為朱漕壽)解釋: 《踏莎行(為朱漕壽)》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孝祥。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桂嶺南邊,湘江東畔。
三年兩見生申旦。
知君心地與天通,天教仙骨年年換。
趁此秋風,乘槎霄漢。
看看黃紙書來喚。
但令丹鼎汞頻添,莫辭酒盞春無算。
詩意:
這首詩詞是為朋友朱漕壽而寫的,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詩中描述了桂嶺南邊、湘江東畔的景色,表明了離作者較遠。作者說自己每隔三年才能見到朋友一次,這使得他們的相聚顯得格外珍貴。作者認為朋友的心胸與天地相通,他們的友誼如同仙人一般,每年都能有新的交流和體驗。作者希望趁著秋風的機會,乘坐船只飛越蒼穹,去拜訪朋友。他期待著朋友寄來的黃紙書信,來喚醒他們之間的情誼。最后,作者說就算需要頻繁地添上丹鼎中的汞,也不會推辭喝酒,因為喝酒和享受春天的美好是無法計算的。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友誼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詩中運用了一系列意象,如桂嶺、湘江、秋風、黃紙書等,使得詩情更加生動。作者將朋友的心地比作與天地相通,以及仙骨年年換,贊揚了朋友的高尚品質和不凡的人格。整首詩氛圍激昂,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期待。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歡聚時光的向往,即使需要付出代價也心甘情愿。這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深邃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對友誼的真摯珍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