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送謝倅之臨安) / 作者:張孝祥 |
客里送行客,常苦不勝情。
見公秣馬東去,底事卻欣欣。
不為青氈俯拾,自是公家舊物,何必更關心。
且喜謝安石,重起為蒼生。
圣天子,方側席,選豪英。
日邊仍有知已,應剡薦章間。
好把文經武略,換取碧幢紅旆,談笑掃胡塵。
勛業在此舉,莫厭短長亭。
|
|
水調歌頭(送謝倅之臨安)解釋: 《水調歌頭(送謝倅之臨安)》是宋代張孝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客里送行客,常苦不勝情。
見公秣馬東去,底事卻欣欣。
不為青氈俯拾,自是公家舊物,何必更關心。
且喜謝安石,重起為蒼生。
圣天子,方側席,選豪英。
日邊仍有知已,應剡薦章間。
好把文經武略,換取碧幢紅旆,談笑掃胡塵。
勛業在此舉,莫厭短長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張孝祥送行客人的情景,并表達了對謝倅(送行客人)的告別之情以及對謝安石(謝倅的父親)的欽佩和祝福。
首節“客里送行客,常苦不勝情。”表達了張孝祥作為主人,經常苦于無法克服對客人的離別之情。
第二節“見公秣馬東去,底事卻欣欣。”描述了張孝祥目送謝倅上馬東行,雖然離別之情難舍,但對于謝倅有望獲得成功,他卻感到欣慰。
第三節“不為青氈俯拾,自是公家舊物,何必更關心。”表明張孝祥不以青氈等送別的禮物為意,因為這些都是公家舊物,他認為不必過多在意這些物質的東西。
第四節“且喜謝安石,重起為蒼生。”表達了對謝安石的喜悅和敬佩,因為謝安石在政治上重新起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貢獻。
第五節“圣天子,方側席,選豪英。”描述了皇帝對謝安石的重視和賞識,將他選為重要的幕僚。
第六節“日邊仍有知已,應剡薦章間。”表示在遠行的邊疆地區仍然有知己相伴,可以相互推薦文才,共同追求理想。
第七節“好把文經武略,換取碧幢紅旆,談笑掃胡塵。”表達了張孝祥對謝倅的期望,希望他能夠通過學識和武略獲得功勛,換取榮譽和輝煌,以談笑間驅散戰亂帶來的塵埃。
最后一節“勛業在此舉,莫厭短長亭。”表達了對謝倅在邊疆建功立業的期望,鼓勵他不要嫌棄艱苦的短長亭(指邊境關隘),要有奮發向前的勇氣和決心。
這首詩詞通過對送行情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謝倅的離別之情和祝福,同時展現了對謝安石的敬佩和對國家興旺的期望。詩中揭示了時代背景下的政治抱負和對壯志豪情的追求,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士人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謝安石的仰慕和對謝倅的送別之情。詩中融入了政治、家國情懷和友情的主題,通過對人物和背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時局和人事的關切。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潔明快,行文流暢自然。通過描繪送行情景和表達對謝安石和謝倅的祝福,詩人展示了自己對時事和人物的關注,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期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個人的情感和對時代的關注,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和家國情懷,展現了士人的責任感和理想追求。它是一首情感真摯、表達深刻的宋代詩詞作品,展示了作者對時局和人事的關切,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