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蠻 / 作者:程垓 |
和風(fēng)暖日西郊路。
游人又踏青山去。
何處碧云衫。
映溪才兩三。
疏松分翠黛。
故作羞春態(tài)。
回首杏煙消。
月明歸渡橋。
|
|
菩薩蠻解釋: 詩詞:《菩薩蠻》
朝代:宋代
作者:程垓
和風(fēng)暖日西郊路,
游人又踏青山去。
何處碧云衫,
映溪才兩三。
疏松分翠黛,
故作羞春態(tài)。
回首杏煙消,
月明歸渡橋。
中文譯文:
和煦的春風(fēng)暖照西郊的道路,
游人們再次踏上青山去徜徉。
碧云般的衣裳在何處?
只見溪水中閃爍著兩三片。
疏松的松樹點綴著翠綠的顏色,
我故意裝出害羞的春天姿態(tài)。
回首望去,杏花的煙霧消散,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回歸的橋梁。
詩意和賞析:
《菩薩蠻》是宋代文學(xué)家程垓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整首詩通過對春天的描繪,展現(xiàn)了自然的美麗和人們內(nèi)心的喜悅。
詩的開篇以和風(fēng)暖日的描寫,營造出一個溫暖宜人的春日氛圍。游人們再次踏上青山,踏青欣賞自然風(fēng)光。接著,詩人問道何處有碧云衫,暗示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溪水中,只見兩三片碧云倒映其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疏松的松樹,翠綠的枝葉點綴著山間的景色,形成了翠黛色的景致。詩人故作羞春態(tài),意味著他在春天的氛圍中感到愉悅,也表達了對春天的向往和喜愛。
最后兩句,詩人回首望去,杏花的煙霧已經(jīng)散去,也暗喻著春天即將過去,而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回歸的橋梁,象征著回歸和離別的情感。
整首詩以描繪春天景色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人物情感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追求美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和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