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筆戲書應令詩 / 作者:徐陵 |
此日乍殷勤。
相嫌不如春。
今宵花燭淚。
非是夜迎人。
舞席秋來卷。
歌筵無數塵。
曾經新代故。
那惡故迎新。
片月窺花簟。
輕寒入錦巾。
秋來應瘦盡。
偏自著腰身。
|
|
走筆戲書應令詩解釋: 《走筆戲書應令詩》是南北朝時期徐陵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此日乍殷勤。
相嫌不如春。
今宵花燭淚。
非是夜迎人。
今天,初次發現這樣熱情殷勤。
卻不及春天那般美好。
今夜,花燭之下有淚水流淌。
并非夜晚迎接的是人。
舞席秋來卷。
歌筵無數塵。
曾經新代故。
那惡故迎新。
舞席在秋天被卷起。
歌筵上積滿了塵埃。
曾經的新時代已成為過去。
那惡劣的過去卻迎接著新的時光。
片月窺花簟。
輕寒入錦巾。
秋來應瘦盡。
偏自著腰身。
半片月亮透過花簟的縫隙。
微寒滲入錦巾之中。
秋天的到來讓人變得消瘦。
然而,我仍堅守著我的身軀。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場夜晚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于人生變遷的思考。詩中以秋天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于逝去的時光的回憶和對于新時代的期待。
詩詞開頭提到了一種初次遇見的熱情,但在對比春天后顯得平淡。接著,詩人描述了夜晚的場景,描繪了花燭之下流淌的淚水,暗示著內心的哀愁和失落。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舞席和歌筵,舞席在秋天被卷起,歌筵上積滿了塵埃,這些形象暗示了過去的時光已經逝去,只留下了一片荒涼和被遺忘的景象。
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描寫月亮透過花簟的景象和微寒滲入錦巾的感覺,表達了對于秋天的感受。同時,作者表示盡管秋天的到來使人變得消瘦,但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身軀,展現了一種堅韌和執著的態度。
整首詩詞以秋天的景象為背景,通過對比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于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于新時代的希望,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于命運的抗爭和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