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君 / 作者:庾信 |
拭啼辭戚里。
回顧望昭陽。
鏡失菱花影。
釵除卻月梁。
圍腰無一尺。
垂淚有千行。
綠衫承馬汗。
紅袖拂秋霜。
別曲真多恨。
哀弦須更張。
|
|
王昭君解釋: 《王昭君》是一首南北朝時期的詩詞,作者是庾信。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拭去眼角的淚水,告別親人的戚居。
回首眺望昭陽宮。
鏡子中失去了菱花的影子,
發(fā)簪上除去了月亮的借光。
腰間的圍裙再也沒有一寸的余地,
淚水不停地滑落,
綠色的衣衫上承載著馬上的汗水,
紅袖輕拂著秋霜。
分別的曲調(diào)中真的有太多的悲傷,
哀怨的琴弦必須更加緊張。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王昭君與親人分別的情景,表達了她內(nèi)心的痛苦和傷感。王昭君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美女,她被迫嫁給匈奴的單于,成為了外國人的妻子,與親人和故土分離,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詩中的描寫充滿了離別之情和失落之感。
詩的開頭描述了王昭君拭去眼角的淚水,告別親人的戚居。她在離別之際感到異常悲傷,淚水不斷滑落。接下來,她回首望向昭陽宮,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親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詩中的"鏡失菱花影"和"釵除卻月梁"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容王昭君的容貌和裝飾失去了往日的美麗和光彩。"圍腰無一尺"表達了她身上的圍裙已經(jīng)沒有任何多余的空間了,暗示她的生活十分艱難。
"綠衫承馬汗"描繪了她衣衫上承載著馬上行進時的汗水,顯示了她的辛苦和奔波。"紅袖拂秋霜"則形象地表達了她纖纖玉手輕拂秋霜的情景,寓意她的孤寂和無奈。
最后兩句"別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表達了王昭君分別時的悲傷和哀怨之情。"別曲"指的是分別時的音樂,其中蘊含著太多的悲傷和不舍。"哀弦須更張"表示琴弦必須更加緊張,以表達更深的悲傷情緒。
整首詩詞通過對王昭君內(nèi)心世界的描繪,反映了她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獨和悲傷,表達了作者對她命運的同情和痛惜。這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情感,展現(xiàn)了南北朝時期文人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藝術(shù)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