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詩 / 作者:曹植 |
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
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
|
雜詩解釋: 《雜詩》是魏晉時期詩人曹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飛觀百余尺,
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里,
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閑。
國仇亮不塞,
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
聆我慷慨言。
中文譯文:
站在高處,俯視百余尺,
側身朝向窗戶,坐在御欞軒。
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千里的周圍,
每天都能看到平坦的平原。
烈士們心中多有悲傷之情,
而小人卻自顧閑逸。
國家的仇恨并未消除,
他們愿意思念已經亡故的君主。
撫摸劍柄,向西南方望去,
心中想要前往太山。
琴弦悲急地發聲,
傾聽我慷慨激昂的言辭。
詩意和賞析:
《雜詩》是曹植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之情的一首詩詞。詩中通過描寫自己俯視高處、遠望千里和撫劍西望等場景,表達了他對國家狀況的關切和對國家未能解決國仇的憤怒。他感嘆烈士們心中的悲傷和小人的自私安逸,認為國家的仇恨沒有得到消弭,甘愿思念已逝的君主。
詩中的"飛觀百余尺"和"臨牖御欞軒"表現了詩人的高處俯瞰之態,凸顯他對國家的遠見和洞察力。"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揭示了他對國家境況的關注,每天都能親眼目睹平原的景象,對國家的狀況有清晰的認識。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展示了詩人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烈士們心懷悲傷,而小人們卻只關心自己的安逸和私利,體現了曹植對社會道德淪喪的不滿。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表現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他赴義之志。他撫摸劍柄,向西南方望去,內心充滿了前往太山(象征忠君報國)的渴望。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通過琴弦的聲音傳達了詩人的激情和慷慨激昂的言辭,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自己的決心。
整首詩詞以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曹植對國家命運和社會道德的憂慮和責任感。他通過揭示烈士的悲傷、小人的自私以及自己的憂憤,表達了對國家興衰和社會道德敗壞的擔憂。詩中的景象和情感交融,通過抒發內心的痛苦和決心,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和民眾的關懷,同時也透露出他對于道德正義的堅守和對國家命運的渴望。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具有社會批判和思想抒發的作用,體現了魏晉時期文人士人的憂國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