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 / 作者:列御寇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
|
愚公移山解釋:
愚公移山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愚公移山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用手指
(2)曾
古義:連……都
今義:曾經
(3)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4)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
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7)息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8)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9)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0)方
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1)懲
古義:苦于
今義:懲罰
(12)苦
古義:愁
今義:能燥,能泄,能堅的藥味
(13)荷
古義:挑
今義: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蕓、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藥,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國花。
詞性活用
1險: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名詞活用作動詞,用箕畚裝石土。
3面:名詞活用作狀語,面向著。
4聚:使動用法,使......聚,相當于:“把......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詞作動詞,愁
一詞多義
1.其懼其不已也【代詞,他】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帝感其誠【他】其妻獻疑【他的】
2.之以君之力【的】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告之于帝【代詞,這件事】跳往助之【代詞,代指愚公】
3.且年且九十【將要,快要】且焉置土石【況且】
4.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飾】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轉折】
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倒裝句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聰明了】
2.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代詞“焉”提前。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倒裝句,定語“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裝句。狀語“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
被動句
1.帝感其誠。被動句。【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語愚公。
3帝感其誠。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帝感于其誠。
4.一厝(于)朔東,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英語翻譯
Dodifficultthingsbyanoldperson
Taihang,Wong(the)twomountain,coveringanareaofsevenhundred,seventhousandoreightthousandcubitshigh,originallyonthesouthsideofJizhou,theYellowRiver,northoftheNorthshore.Northofthefoolisholdman,nearly90yearsofage,facingthemountainstolive.Hesuffersfromthemountainousareasinthenorthernpartofobstruction,in(to)bypass,calledthefamilytodiscusssaid:"Itoldyoutodigtheprecipitousmountain,theroadleadstotheYuzhousouth,arrivedattheSouthBankoftheHanRiver,can?"Wehaveagreed.Hiswifeputforwarddoubttosay:"withyourstrength,evenhisfatherthehillandplain,andcanTaihang,Wangwuhowthesetwomountain?Besidestheearthwhere?"Peoplehavesaid:"throwittotheedgeoftheBohaisea,northofthehiddensoil."AndthefoolisholdmanledthechildrencanTiaodanthreemenwentupintothemountain,tocutthestonefordigging,basket-jitransportedtotheedgeoftheBohai.Neighborwidownamedthecapital,anorphan,justsevenoreightyearsold,bouncetohelphim.Summerandwinterseason,fromacan.Abendintheriveronthewiseoldmanlaughedatthefoolisholdman,topreventhimfromdoingthis,said:"you'retoosmart!Withyourremainingyearsandtheremainingstrength,abladeofgrassonthemountaincannotmove,andcanthesoil,stonehow?""Yugongheavedalongsighsaid:"youthoughtstubborn,stubborntothepointcannotbechanged,eventheorphansandwidowsarenot.EvenIdead,thereson;sonandgrandson,grandsonandson;sonofanotherson,sonandgrandsongenerationaftergenerationofdescendants;inexhaustible,butmountainsneverincreaseincrease,worryaboutwhatduginjustice?"Hequisawiseoldmannothingtoanswer.Yamagamiheardaboutthismatter,afraidofhisendlessdiggingdowntotheemperorofheaven,report.Thefoolisholdmanmovedbythesincere,orderedHerculesboaste'stwosonswentbackthetwomountain,aplaceintheNorthEast,aseatplacedinthesouthofYongZhou.Fromthenon,thesouthofJizhoutotheSouthBankoftheHanRiver,nomountains.愚公移山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3.故事用神話做結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為什么用神話結尾)?
1)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這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方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愚公移山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對比:愚公移山的目標十分明確,他要變“出入之迂”為“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不怕困難,親行動,他“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目光長遠,能辯證地看問題,他認識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則與其相反,他譏笑、責備愚公的行為;他輕視愚公的力量,質問愚公,“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淺,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而忽視了子孫的綿延不絕。兩相對比,愚公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石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也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結尾深意:照應故事開頭。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兩個兒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實現。雖是神助,但愚公之誠,不可磨滅;移山之功歸屬于愚公!愚公移山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于。這里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曲折。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里的“指通”“達于”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里,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
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這話說得尖刻、夸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晉張湛
(1)“北山愚公者”──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懼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則山會平矣。世咸知積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層起于累土,高岸遂為幽谷;茍功無廢舍,不期朝夕,而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今砥礪之與刀劍相磨不已,則知其將盡。二物如此,則丘壑消盈無所致疑。若以大小遲速為惑者,未能推類也。
(5)“無隴斷焉”──夫期功于旦夕者,聞歲暮而致嘆;取美于當年者,在身后長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曠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在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別,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與(歟)?愚公移山賞析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對《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聯系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關于“恒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揮。《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字象征大道循環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經》,并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體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了哲學的高度抽象。《道德經》稱“道生一”,又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并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注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哲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何禽,欲銜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三八)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鴻漸在《愚公移山賦》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說: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巖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聯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贊揚的態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后人。
傳統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爭取最后的勝利。這是一個經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力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這則寓言在寫作上,有兩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的內容得不到強調,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于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愚公移山寫作背景戰國初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學派在傳揚自己的主張時,常運用大量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這樣,寓言就空前繁榮起來。愚公移山案例展示郭明紅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標: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教學實錄
(一)媒體輔助,導入新課
以動漫flash——愚公移山導入。
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多媒體展示內容如下: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
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A.處罰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繞遠B.迂腐C.困難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雜然相許A.允許B.贊成C.答應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語氣助詞
一詞多義
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懼其不已也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焉: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余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研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1)提問:有人認為本文以神話結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認為它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
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爭相發言。
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著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愿。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多媒體顯示)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七)布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僅有苦干是遠遠不夠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3.教學反思
(1)辯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過程當中我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爭辯……。我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從現在和將來去思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2)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并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反黨,不違法,不違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交互網式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3)辯論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張揚個性,不唯師、不唯高。辯論會中,學生支持哪方面觀點都行。我們先不管學生的觀點對不對、論據是否充分。單就他們那種多角度、立體地、獨立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的敢于挑戰的精神,就足以讓我們欣慰了。
(4)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要想有力地反駁對方,必須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和證明其觀點的論據。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對方的疏漏之處即“抓小辮子”才結合自己的資料加以反駁。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要比我們平時一問一答更加立竿見影。辯論會上學生那鏗鏘有力、咄咄逼人的辯詞頻頻出現。有的學生甚至能一連說出十來個反問句,大有不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不罷休之感。而每每此時這些同學總能得到來自雙方辯手的掌聲,這對他們又是極大的鼓勵。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認同,互相接納,培養了合作精神。
“辯論式教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種教學藝術,如何使這門藝術更精湛,臻于完美,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究,去實踐……
4.專家點評
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郭老師的這一堂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對于《愚公移山》,學生從不同的渠道都獲得了一定的認識,看到這一課題,都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愉悅感,對課文學習事先就會有一定的興趣,郭老師不僅保護了這份學習興趣,而且通過播放動漫、音樂等手段來強化這分興趣,取得了良好效果。使用辯論方式組織教學,使大部分學生整節課都處于興奮狀態下,思維活躍,積極性高。郭老師掌控課堂居高臨下,游刃有余,張弛有度,節奏合理。更為難得的是,郭老師沒有讓教學停留在表面的熱鬧上,他把事先設計的《愚公移山》的教學目標落實得很到位,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真正得到了知識。
這一堂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既有師生交流,更有生生間思想火花的撞擊;既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
在思想教育方面,這堂課也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課程理念: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學中,郭老師還注意引導學生用現代的理念去解讀作品,使古代作品再次煥發現代的光輝,讓學生進生生間思想火花的撞擊;既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愚公移山新解
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鄉,王屋鄉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出濟源市區,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鄉。
沿濟邵(邵原鎮為濟源市最西的一個鎮)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與山勢陡峭盡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鄉之偏遠及王屋鄉人出行的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際,扣石墾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濟邵公路,雙向兩車道,雖隨山勢變化而曲折彎轉,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兩邊的防護林連綿不斷,風景秀麗。
同行的趙公文不斷感慨,感嘆這條道路的貫通給愚公后人帶來的巨大變化。
趙公文是濟源市記者協會秘書長,老家在濟源市西的邵原鎮,距市區55公里,他對濟邵公路開通前后山區的變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離開邵原鎮,在這之前,從邵原鎮到市區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我父親那時候是村支書,每次到縣里開會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養些豬、羊也賣不出去,貧窮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濟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濟邵公路兩次大修,擴整路面,濟源西部的幾個鄉鎮徹底告別了交通閉塞的落后狀況。40分鐘后,汽車停靠在王屋鄉愚公村村口。正對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紀念廣場,廣場高高的平臺上立著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鋤,正對著愚公村村口蜿蜒而來的柏油公路。
相隔兩千年后,愚公出山的夢終于圓了。
愚公移山,若是象征性地去理解,把山比喻為毒瘤般的人事物的話,則值得學習其精神,否則不敢茍同了。愚公移山,從頭到尾就是表現了愚公的愚不可及以及不聽智叟的勸說而進行的一番巧辯罷了。大自然有其天地之造化,人力亦有圓潤之道可以為之。人生短暫如蜉蝣一瞬,面對一些情況實是可以繞道而行,或遷移便可。比如愚公以及鄉民,生在大山之中,本身就不便于交通行走,在這個情況下完全可以舉村而遷,住到大山外面的平坦之地豈不是更好,這樣既省力又省時,而且沒有破壞自然,這何其不是智者之道?把寶貴的時間讓自己與子孫都浪費在移山之中,豈不是莫大的悲哀?好在現在的政策是有“移民”一說,沒有生搬硬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