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蜀宮妓圖 / 作者:唐寅 |
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徽。
花開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綠與爭緋。
|
|
孟蜀宮妓圖解釋: 唐寅在原畫中并沒有標明題目,《孟蜀宮妓圖》這一題目為明末收藏家汪珂玉在《珊瑚網》中所定,以后也就延續了這個題目。據專家考證,此作所描繪的實際并非后蜀孟昶,而是另一位蜀后主王衍的生活內容,故而此幅畫的題目也應改名為《王蜀宮妓圖》。這位蜀后主是個荒淫無度的君王,他的私生活占據了關注國事的時間。他熱衷于和身邊一群奸佞之徒無拘無束地吃喝玩樂,嬉笑打鬧,喝酒時喜歡行一種搖頭一類的酒令。他還喜歡出入煙花柳巷,為防別人認出自己,便下令全國的老百姓都戴上能遮住頭的大帽子,時人謂之"泥首包羞"。后唐的軍隊打來時,他仍在飲酒,兵士們都說:"沒什么,再行一把搖頭的酒令吧。"唐寅于畫中題款所記"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濫觴。俾后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指的便是此類事情。
此圖唐寅以上筆重彩畫宮妓四人,衣著華貴,云髻高聳,青絲如墨,頭飾花冠?;ハ鄬φZ,無視景。人物衣飾線條流暢,設色濃艷,服飾上的花紋,都刻劃得十分精細;從人物穿戴來看,正面兩位地位高貴,而背向兩位疑是宮婢,正奉酒捧食。
圖中寫宮妓正勸酒作樂,青衣女子似手拿酒盞,正讓綠衣女子斟酒,而紅衣女子已不勝酒力,正擺手欲止,卻被青衣女子擋住。勸、止之間的神態舉止被刻畫的生動傳神。背后無襯景。人物衣飾線條流暢,設色濃艷。服飾上的花紋刻畫得十分精細;人物面部用傳統的“三白法”表現,暈染細膩,生動傳神。表露出宮廷富貴的生活氣息。作者借此圖披露孟蜀后主的糜爛生活,有諷喻之意。
可證于自題詩、跋:“蜀后主每於宮中裹小巾,命宮妓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濫斛,俾后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唐寅?!毕骡j“伯虎”、“南京解元”朱文方印二。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云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碧埔鷦撟鞔水嫞瑒t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頷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并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系,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致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畫中右上部唐寅題款:"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主宴紫薇?;恢艘讶?,年年斗綠與爭緋。蜀后主每于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這是指王衍平時喜歡宮妓們戴上蓮花冠,穿道袍。在他看來,這樣看起來更加嫵媚動人,風情萬種,對此他作《甘州曲》描繪道:"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上гS,淪落在風塵。"他曾經與母親、妃子帶上一群宮女去成都附近青城山上的上清宮游玩,也讓宮女們戴蓮花冠,穿著道袍,衣服上還飾有精美的云霞圖案,遠遠看去,猶如神仙下凡,真乃皇家氣派。遇上此等君王,不亡國也就難了。最終,他被后唐的莊宗滅了族。唐寅此幅《孟蜀宮妓圖》在描繪后蜀宮妓的嫵媚風情的同時,更充滿了借古諷今的興亡之嘆 唐寅自題《王蜀宮妓圖》絹本行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綠與爭緋。蜀後主每于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濫觴。俾後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