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衡山 / 作者:范成大 |
應有人家往隔溪,綠陰亭午但聞雞。
松根當路龍筋瘦,竹筍漫山鳳尾齊。
墨染深云猶似瘴,絲來小雨不成泥。
更無騎吹喧相逐,散誕閑身信馬蹄。
|
|
步入衡山解釋:
詩詞:《步入衡山》
應有人家往隔溪,
綠陰亭午但聞雞。
松根當路龍筋瘦,
竹筍漫山鳳尾齊。
墨染深云猶似瘴,
絲來小雨不成泥。
更無騎吹喧相逐,
散誕閑身信馬蹄。
中文譯文:
應該有人家住在隔溪的那邊,
綠蔭下的亭子午后只聽見雞鳴。
松樹的根頂在路上,龍筋變得瘦弱,
竹筍遍布山間,像鳳凰的尾巴一樣齊整。
墨色染染的深云仿佛瘴氣彌漫,
細雨絲絲而來,卻無法把泥土濕潤。
再也沒有騎手吹著笛子相互追逐,
自由自在地散步,只相信馬蹄的踏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步入衡山》是宋代文學家范成大創作的作品。詩人以衡山為背景,描繪了一幅自然景致和人文情懷交相輝映的圖景。
詩的開篇,詩人筆下的衡山隔溪處,應該有人家居住。這里的綠蔭下有一座亭子,在午后時分,只能聽到雞鳴的聲音。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而閑適的環境之中。
接著,詩人以衡山的松樹和竹林為景,展示了自然界的景觀。松樹的根部橫在路上,龍筋(松樹的主干)變得瘦弱,顯示了歲月的流轉和自然界的變遷。而竹林中的竹筍密密麻麻,像鳳凰的尾巴一樣整齊。這種對樹木和竹子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衡山的獨特風貌。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描述墨染深云和絲絲細雨的景象,展示了衡山的獨特氛圍。深色的云層像是彌漫著瘴氣一般,給人一種神秘而壓抑的感覺。而細雨絲絲而來,卻無法濕潤泥土,展現出衡山特有的氣候和地貌特點。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的追求。在衡山,沒有騎手吹著笛子相互追逐,取而代之的是詩人閑適地散步,信任馬蹄踏實的節奏。這種表達自由、舒適和寧靜的情感,與前文對衡山自然景觀的描寫相呼應,形成了整首詩的和諧氛圍。
總體而言,范成大通過《步入衡山》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衡山的自然景致和獨特氛圍,展示了對自由、寧靜和自然之美的向往。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意象,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衡山的神秘和獨特之處。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懷的交織描繪,詩人成功地營造出一幅意境深遠、富有詩意的畫面,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以及對自由與寧靜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