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州 / 作者:范成大 |
晨炊維下巖,晚酌艤南浦。
波心照州榜,云腳響衙鼓。
前山如屏墻,得得正當戶。
西江朝宗來,循屏復東去。
官曹倚巖棲,市井喚船渡。
瓦屋仄石磴,猿啼鬧人語。
剔核杏余酸,連枝茶剩苦。
窮鄉固瘠薄,陋俗亦寒窶。
營營謀食艱,寂寂懷磗訴。
昔聞吏隱名,今識吏隱處。
|
|
萬州解釋:
《萬州》
晨炊維下巖,晚酌艤南浦。
波心照州榜,云腳響衙鼓。
前山如屏墻,得得正當戶。
西江朝宗來,循屏復東去。
官曹倚巖棲,市井喚船渡。
瓦屋仄石磴,猿啼鬧人語。
剔核杏余酸,連枝茶???。
窮鄉固瘠薄,陋俗亦寒窶。
營營謀食艱,寂寂懷磗訴。
昔聞吏隱名,今識吏隱處。
中文譯文:
清晨燒火在下巖,晚上飲酒艤南浦。
波浪心中照州榜,云腳敲擊衙鼓。
前山像一道屏風墻,恰好對著正門戶。
西江早晨朝拜神靈,沿屏風又東去。
官員們依靠山巖棲息,市井中呼喚船只渡。
瓦屋間狹窄的石階,猿猴啼聲擾人語。
剝去核的杏子余酸味,連枝的茶葉仍略苦。
貧窮的鄉村貧瘠而薄弱,粗俗的習俗同樣貧乏。
辛勤勞作為生計而謀求艱難,寂寞中懷抱苦澀的訴求。
曾經聽聞隱居的官員名聲,如今識得隱居之所在。
詩意和賞析:
《萬州》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描繪了一個偏遠山區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貧寒困苦生活的體悟和對官僚體制的批判。
詩中以清晨和黃昏為時間節點,通過燒火、飲酒等日常場景,展現了鄉村人民艱辛的生活。詩人以獨特的形象描寫,波浪心中照州榜,形容了人們對功名利祿的向往和渴望。
詩中的山巖、石階、猿猴啼聲等描繪了鄉村的自然環境,同時也通過官府、市井等元素反映了社會的現實。官員們依靠山巖棲息,市井中的船只渡運象征著官民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交流。
在貧窮落后的鄉村中,人們的生活艱辛,陋俗粗俗,處境寒窶。詩中營營謀食、寂寂懷磗訴,表達了詩人對貧困農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最后兩句詩,詩人以“吏隱”一詞,既指官員隱居山野,也隱含了對官僚體制的批判。詩人曾聽聞隱居官員的名聲,現在自己也了解了他們的隱居之所在,這反映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失望。
總的來說,這首詩《萬州》是宋代范成大的作品,描述了一個偏遠山區的景象,表達了對貧困生活和官僚體制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描繪了清晨和黃昏的場景,通過燒火、飲酒等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現了鄉村人民的辛勤勞作和艱難生活。波浪照耀著州榜,云腳敲擊著衙鼓,表達了人們對功名利祿的向往和追求。
詩中通過山巖、石階、猿猴啼聲等描寫自然環境,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現實,官員們依靠山巖棲息,市井中的船只渡運,展現了官民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交流。
詩中表現了貧困落后的鄉村生活,人們面臨著艱辛和困境,鄉村的陋俗粗俗,生活貧乏。詩中營營謀食、寂寂懷磗訴,表達了對貧困農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詩的最后兩句提到了“吏隱”,既指官員隱居山野,也包含對官僚體制的批判。詩人曾聽聞過隱居官員的名聲,如今他也了解了他們的隱居之處,這反映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失望。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鄉村的景象和生活細節,抒發了對貧困生活和官僚體制的思考和感慨,展現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關懷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