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三十日夜出關候致遠不至 / 作者:范成大 |
風勁便輕棹,霜嚴怯弊裘。
青山蟠巨浸,紅樹立滄洲。
月黑鴈猶去,燈寒人更愁。
煙松漫小峴,何處問鳴騶
|
|
九月三十日夜出關候致遠不至解釋:
《九月三十日夜出關候致遠不至》是宋代作家范成大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九月三十日夜晚出關等待親友歸來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風勁便輕棹,
霜嚴怯弊裘。
青山蟠巨浸,
紅樹立滄洲。
月黑鴈猶去,
燈寒人更愁。
煙松漫小峴,
何處問鳴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出關等待的情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思念之情。詩人在九月三十日夜晚,面對刮著強風的江水,輕輕劃動著小船,期待著遠方的親友歸來。詩中的風勁和寒霜,讓人感受到嚴寒的氣息,而詩人自己的衣裘已經破舊不堪。他望著遠處的青山,感覺它們浸沒了整個世界,紅色的樹木矗立在蒼茫的水域中。夜晚的月色昏暗,候鳥已經飛去,寒冷的燈光讓人更加憂愁。在迷霧籠罩的小峴山上,煙霧彌漫,不知道可以找到鳴騶(一種傳說中的神馬)。詩人以悲涼的筆調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對遠方親友的盼望。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親友的思念。風勁霜嚴的冷冽氣息與詩人衣衫襤褸形成鮮明的對比,加深了孤寂的感覺。青山巨浸、紅樹立滄洲的描寫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廣闊和壯美,與詩人內心的蒼涼形成對照。詩中的月黑、鴈猶去、燈寒等形象,增加了詩人的憂愁情緒,表達了他對遠方親友的思念和等待。最后的煙松和鳴騶則是一種遙遠的尋覓和希望的象征,表達了詩人對幸福和團聚的渴望。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將詩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景物相結合,展現了孤獨、思念和希望等情感。整首詩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給人一種深深的思索和共鳴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