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鸚鵡(一作翦羽) / 作者:杜甫 |
鸚鵡含愁思,聰明憶別離。
翠衿渾短盡,紅觜漫多知。
未有開籠日,空殘舊宿枝。
世人憐復損,何用羽毛奇。
|
|
鸚鵡(一作翦羽)解釋:
《鸚鵡(一作翦羽)》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一只被人們養在籠子里的鸚鵡,它鮮艷的羽毛掩蓋不了它內心的憂愁和思念。它的衣襟已經被剪得短了一截,但是它的嘴巴卻無盡地聰明,懂得很多事情。它一直被關在籠子里,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它的籠子被放在一棵枯萎的枝條上。雖然人們對它贊嘆不已,但是它的羽毛的奇特卻毫無用處。
中文譯文:
鸚鵡含愁思,
鮮艷而光鮮。
它的嘴巴十分聰明,
記得離別的感傷。
它的翠綠羽毛已經被剪得太短,
但它的紅嘴卻知道許多事。
它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
僅剩下傷感的宿命。
人們都喜歡它,
但是羽毛的美麗只是形式罷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被關在籠子里的鸚鵡的憂愁和思念。鸚鵡原本是一種具有矯健、激昂的天性的鳥類,但它被關進了小小的籠子里,失去了自由,它內心深處的憂傷和思念無法得到釋放。鸚鵡的羽毛鮮艷而光鮮,象征著它散發出的美麗,然而,這種美麗卻無法改變它的現狀。它雖然被人們喜愛,但這份喜愛不能填補它內心中的空虛。整首詩以鸚鵡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于被束縛、缺少自由的人類命運的關切。
這首詩在描寫上偏向于細膩、朦朧、平靜,展現了唐代詩人杜甫細膩的表達能力。通過描寫一只被囚禁的鸚鵡,詩人抒發了自己內心對于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同時,詩中也間接地反映了人們對于物質表象的追求和對于內心深處需求的忽視。整首詩通過對鸚鵡的描寫,折射出作者對于人類處境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