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得風字) / 作者:杜甫 |
絕域長夏晚,茲樓清宴同。
朝廷燒棧北,鼓角滿天東。
屢食將軍第,仍騎御史驄。
本無丹灶術,那免白頭翁。
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
野云低渡水,檐雨細隨風。
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
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
|
|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得風字)解釋:
詩詞:《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得風字)》
絕域長夏晚,茲樓清宴同。
朝廷燒棧北,鼓角滿天東。
屢食將軍第,仍騎御史驄。
本無丹灶術,那免白頭翁。
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
野云低渡水,檐雨細隨風。
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
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
中文譯文:
在偏遠的夏季黃昏,此樓舉行清雅的宴會。
朝廷的烽火在北邊燃燒,戰鼓和軍號充滿了東方天空。
時常共將軍共進膳,仍騎著御史的驄馬。
雖然沒有煉丹的術法,也難免淪為白發的老翁。
國家受到寇盜的侵擾,音樂和歡歌在外邊,而形體之痛在宴會中難以抑制。
山野的云低低地飄過水面,屋檐上的雨點隨風細細飄落。
號角聲在江城中響起,題詩的人手持紅色的蠟燭。
這個身軀時醒時醉,卻不愿意在艱難的旅途中哭泣絕望。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題目是《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得風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動蕩的時局中,以及個人經歷中的沉痛感受。詩中寫到了一次宴會,但宴會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深刻的情感和社會現實。
首先,詩人通過“絕域長夏晚”和“茲樓清宴同”的描寫,勾勒出了一個遠離塵囂、清幽宴會的場景。然而,正當這一宴會之時,北方朝廷卻遭受戰亂的侵襲,可見國家的不安定和動蕩局勢。通過“朝廷燒棧北,鼓角滿天東”,詩人巧妙地描繪了戰火的景象,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詩中提到將軍和御史,反映了宴會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將軍代表武將,而御史則代表文官,他們共同出現在宴會上,彼此交往,折射出當時政治和社會的復雜關系。
“本無丹灶術,那免白頭翁”這句,表達了詩人自身的無能為力和對時局的無奈。詩人用“丹灶術”來比喻政治的高深,意思是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局勢,最終難免會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人。
“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揭示了社會的混亂和不安,人們在外部的戰亂和苦難中,仍在宴會中盡情釋放,飲酒作樂。這種反差讓人深思,也突顯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感受。
詩中的自然景象描寫,如“野云低渡水,檐雨細隨風”,以及“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在宴會繁華與社會動蕩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增添了詩詞的意境和美感。
最后兩句“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沉浮和命運的思考。詩人或清醒或醉酒,但不愿意在困境中沮喪失望,堅定地抗爭。這體現了詩人的堅毅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雖然描寫了一場宴會,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政治、人生的思考。通過對戰亂、社會動蕩和個人命運的交織敘述,詩人展現了一幅生動而復雜的畫面,表達了他對時局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