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 / 作者:岑參 |
草堂近少室,夜靜聞風松。
月出潘陵尖,照見十六峰。
九月山葉赤,谿云淡秋容。
火點伊陽村,煙深嵩角鐘。
尚子不可見,蔣生難再逢。
勝愜只自知,佳趣為誰濃。
昨詣山僧期,上到天壇東。
向下望雷雨,云間見回龍。
夕與人群疏,轉愛丘壑中。
心澹水木會,興幽魚鳥通。
稀微了自釋,出處乃不同。
況本無宦情,誓將依道風。
|
|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解釋: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秋夕夜晚憑窗眺望的景象。
詩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草堂靠近少年室,在靜夜里聽到了風吹松樹的聲音。月亮從潘陵尖升起,照亮了十六座山峰。九月時分,山葉漸漸變紅,溪谷的云淡雅致,給秋天增添了美麗的容顏。遠處的伊陽村有火光點燃,嵩山上的鐘聲隱約傳來。尚子(疑為史瞻)不可見,蔣生(疑為杜甫)難以再相逢。作者自知心境舒暢,佳景為何人感受濃厚呢?
詩中還描繪了作者昨日去拜訪山僧,在天壇東上望,看見了云間回旋的龍影,感受到雷雨的威力。夜晚與人群疏遠,轉向熱愛詩詞中丘壑的景致。作者的心境寧靜,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融入了水木的境界,領略到了魚鳥的通達。他解脫了塵俗,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的描繪為主,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心靈自由的渴望。詩人通過觀察大自然,感悟到了大道的真諦,決心追隨大道之風,并表示自己不被俗世的名利所動,愿意追求精神的升華和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