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 作者:岑參 |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
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纻。
清風颯來云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
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
|
|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解釋: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你可曾聽聞秦箏的聲音最為凄苦,五彩纏繞弦上,十三根柱子。怨調悠揚,緩緩的聲音仿佛欲言又止,一曲未完,已經從早晨移至中午。紅亭之中水木繁茂,卻不知道盛夏的酷熱,突然之間彈奏起黃鐘與白纻的調子。清風飄來,云卻不離去,聞之令人如醒如夢,淚水如雨般涌出。你即將離開秦地,彈奏著秦箏的聲音,秦地的聲音充滿悲傷,我只能用這首歌送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秦箏為主題,描繪了一幅以秦箏音樂為背景的意境畫面,同時融入了離別情感。秦箏,古代一種名貴的弦樂器,被賦予了傷感的音色,與人們的離別之情相呼應。岑參通過描寫秦箏的音色、場景和情感,抒發了他內心深處的離愁別緒。
詩中“五彩纏弦十三柱”描繪了秦箏五彩繽紛的琴弦,以及十三個音柱,生動地展示了秦箏的構造和美感。
“怨調悠揚,緩緩的聲音仿佛欲言又止”,這句表達了秦箏音樂悠揚而含蓄的特點,仿佛音樂即將訴說出一番情感,卻又留下了余韻。
“紅亭水木不知暑”,通過紅亭的水木繁茂來映襯出夏日的炎熱,暗示了音樂的美妙能讓人忘卻炎炎夏日的酷熱。
“黃鐘”和“白纻”是古代的樂器名稱,黃鐘通常用于奏樂,白纻則是控制音調的工具。這里作者描述突然奏響這兩種樂器,也許是為了增添音樂的層次感,進一步強調音樂的美好。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送別外甥的情感,用“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來表達離別之情,秦箏音樂成為情感的載體,承載了詩人的情感和祝福。
這首詩通過對秦箏音樂的描寫,將音樂、情感和意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傳達出作者的離愁別緒,展示了詩人的情感表達和藝術創作的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