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 / 作者:岑參 |
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
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
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
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
|
|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解釋: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
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
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
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
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
中文譯文:
秋夕時在讀書,寄給兵部李侍郎
年紀已經過去四十,不禁自我憐惜,因為頭發已經開始變白成為郎官。
雨水滋潤著臺階上的苔蘚,漸漸侵入變綠,秋風輕拂梧桐樹,覆蓋井口變黃。
驚鳴的蟬雖然也想找高樹,旅行的雁兒也應該對后行感到厭倦。
一邊觀看書籍,一邊試著穿過相鄰舍壁,明亮的燈光又為何舍得借用剩余的光芒呢。
詩意和賞析:
此詩是唐代文人岑參所作,以描述自己在秋夕時的讀書心境,并獻給兵部尚書李侍郎。
詩人自述年過四十,自我憐惜頭發已經變白,成為郎官,意味著他在官場上的精力和時光都已經消逝,歲月已經蹉跎。雨水滋潤著臺階上的苔蘚,漸漸侵入變綠,秋風輕拂梧桐樹,覆蓋井口使其變黃,這些景象映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失落。
詩中提到蟬蟲和雁兒,都是象征著秋季的動物。蟬蟲尋找高樹,寄托了詩人對追求高遠的向往,而旅行的雁兒卻對后行感到厭倦,體現了詩人對自己在官場旅途中的疲倦和冷落。
最后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在閱讀時,試著穿過相鄰舍壁觀看書籍的心情,明亮的燈光又為何舍得借用剩余的光芒呢,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對與他同樣有志于讀書的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抒情的筆調,表達了詩人在秋夕讀書時的幽靜和苦悶情緒,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再現了他內心深處的矛盾和追求。詩人通過借問燈光想證明自己的堅定信仰,表達自己對知識和理想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困惑和孤寂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