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驪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 作者:岑參 |
驪姬北原上,閉骨已千秋。
澮水日東注,惡名終不流。
獻公恣耽惑,視子如仇讎。
此事成蔓草,我來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蟬鬢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橫汾無輕舟。
|
|
驪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解釋:
《驪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詩中描繪了驪姬墓下的景象,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驪姬墓位于北原上,她已合葬千秋。澮水東流,而她的壞名聲卻永不流傳。獻公放縱自己的欲望,視太子如仇敵。這種情況變成像野草一樣滋生,我來到古丘時才看見。山上的月亮苦澀,騎著蟬的發鬢有一種野云的憂愁。我想要祭奠前朝兩位太子,卻沒有輕舟可橫渡汾河。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驪姬墓下的景象,表達了對歷史的懷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人描述了驪姬墓的廢棄和被人遺忘的悲哀,同時也描繪了獻公兒子太子的不幸遭遇和墓地的荒蕪。詩人思考著歷史的傳承和人的命運,借此反思了社會的道德風貌和國家的命運。
賞析:
詩中的驪姬墓像很多古代名人的墓地一樣,被歲月遺忘,驪姬的壞名聲也被塵封。獻公對太子的仇視和對外放縱的欲望成了禍根,而歷史的荒漠就是這種仇恨的結果。詩人的思考,既是對歷史的挖掘,也是對人性的追問。他思索著歷史的河流,思考著歷史的演變和人的命運。
這首詩寫作唐代,但它所關注的歷史和社會問題在任何時代都有共通的觸覺。詩人用悲涼的筆墨描繪了墓地的荒蕪和人的遺忘,通過描寫歷史的斷裂和人的悲傷,詩中流露出對前朝的懷念、對人性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環境的批判。詩詞既展現了歷史人物的偉大,又反映了社會道德的倒退和時代變遷的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