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卻自持來薦壽卮”是出自《唐寅》創(chuàng)作的“東方朔圖”,總共“3”句,當前“跡,卻自持來薦壽卮”是出自第3句。
“跡,卻自持來薦壽卮”解釋: 這首詩是明代著名文人唐寅(字伯虎)創(chuàng)作的《東方朔圖》中的一部分。詩歌通過描繪漢代著名的滑稽大師東方朔的故事,展現(xiàn)了他機智、幽默的性格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整首詩的意思: “王母東門劣小兒,偷桃三度到瑤池。” 這句話描述了東方朔作為王母娘娘東門外的一個頑皮孩子,多次偷偷地潛入瑤池(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去偷蟠桃。這里的“劣小兒”并不是貶義,而是用來形容他調(diào)皮搗蛋的性格。 “群仙無處追?跡,卻自持來薦壽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盡管眾位神仙四處尋找東方朔的蹤跡,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他。而東方朔自己則帶著偷來的蟠桃來到人間,用它作為獻給長壽者的禮物(這里的“壽卮”指的就是用來盛裝祝壽酒的杯子)。 唐寅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東方朔機智、幽默性格的喜愛和贊賞。同時,也借用了這個故事來表達一種超脫世俗、不拘小節(jié)的生活態(tài)度。在古代文化中,偷桃的行為雖然看似違背規(guī)矩,但東方朔卻因此成為了智慧與快樂的象征,這反映了作者對于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一種向往。 唐寅本人一生經(jīng)歷坎坷,曾因科場舞弊案被牽連入獄,并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反而以一種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這種精神在《東方朔圖》這首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查看完整“跡,卻自持來薦壽卮”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跡,卻自持來薦壽卮 的上一句
下一句:當前就是最后一句,沒有下一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