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 作者:杜甫 |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
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鷗鳥鏡里來,關山云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
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
|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解釋: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是杜甫的一首唐詩,描述了作者行官在農田中修筑水利設施,確保農田灌溉的情景。
詩中,作者描繪了一個東屯大江北、百頃平如案的農田景象。六月時節,稻苗茁壯,千畦碧泉縱橫交錯。插秧已經完成,引水渠道也加以灌溉。作者前往方塘繼續開挖渠道,斷開了岸邊的堤壩。這些努力旨在保證農田的灌溉,使公私農田都能夠得到充沛的水源,不受干旱影響。
詩中還出現了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等描繪水上飛禽和水草之美的描寫。鷗鳥如鏡中飛出,關山云邊看去,給人以寧靜和悠遠的感覺。
接著,秋菰成熟,收獲的大米如玉粒般晶瑩剔透。這些精心耕種和灌溉的努力,使得農作物豐收,并能供給下一次的旅途之需。
最后,詩中表達了作者厲行節約和珍惜糧食的決心。他在結束農田工作之后,會仔細檢視剩余的谷物,防止它們滋生霉變。這體現了杜甫的為政務實和為民著想的態度。
整首詩通過描寫農田景象以及行官修筑水利的努力,表達了作者的農田治水之志和為民謀福的決心,同時也表現了對水草、飛禽的贊美,以及對糧食的珍惜和節約的意識。這首詩橋接了自然景觀和人的勞動實踐,展示了杜甫作為文人官員的樸實情感和為民辦事的責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