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是出自《王昌齡》創作的“箜篌引”,總共“15”句,當前“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是出自第15句。
“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解釋: 《箜篌引》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通過描述一位女子彈奏箜篌的情景,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戰爭的厭惡。然而,您提供的詩句“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并不是《箜篌引》中的內容,而是出自王昌齡的另一首詩《箜篌謠》。 在《箜篌謠》中,這幾句的意思是: - “便令海內休戈矛”: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整個國家能夠停止戰爭,不再有刀槍劍戟的沖突。 - “何用班超定遠侯”:這里提到的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將領班超。班超曾率軍遠征西域,立下了赫赫戰功,并被封為定遠侯。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既然已經實現了和平,那么像班超這樣的將軍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征戰遠方了。 - “史臣書之得已不”:這句話的意思是詢問史官是否可以不再記錄這些戰爭的事情。 整首《箜篌謠》通過描述一位女子彈奏箜篌的情景,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戰爭的厭惡。詩人希望人們能夠過上安寧的生活,而不需要再有像班超那樣的將軍去征戰遠方。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歷史記載中頻繁出現的戰爭場景的厭倦和不滿。 王昌齡(約690—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的詩歌風格雄渾豪放,語言精煉生動,善于運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達了對國家安定、人民安寧的深切愿望。
查看完整“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史臣書之得已不 的上一句
下一句:當前就是最后一句,沒有下一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