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是出自《王昌齡》創作的“從軍行二首”,總共“15”句,當前“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是出自第7句。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解釋: 您提到的詩句“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并不是出自王昌齡的《從軍行二首》。這兩句詩實際上出自唐代詩人李益的《從軍北征》。 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您的問題,我將為您解釋一下這首完整的《從軍北征》,以及您提到的那兩句詩的意思,并簡要介紹作者的想法和背景。 ### 《從軍北征》 **作者: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生, 橫笛遍吹行間聲。 磧里征人初見月, 眼中淚盡空長生。 戰骨埋黃沙, 單于臺榭無邊草。 早知行路難, 悔不理章句。 ### 詩句解釋 - **“天山雪后海風生”**:描繪了天山雪后的景象,海風從遠處吹來,給人一種蒼茫遼闊的感覺。 - **“橫笛遍吹行間聲”**:戰士們在行軍途中吹奏笛子,聲音回蕩在空曠的戰場上。 - **“磧里征人初見月”**:在沙漠中,士兵第一次看到月亮。這里的“磧”指的是沙漠地帶。 - **“眼中淚盡空長生”**:士兵們的眼淚流干了,卻只能徒然地活著。這表達了他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 **“戰骨埋黃沙”**:戰士們的遺骨被埋在黃沙之中,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 **“單于臺榭無邊草”**:單于臺(古代匈奴王居住的地方)上長滿了無邊的草,這里可能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 -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如果當初知道從軍之路如此艱難,后悔沒有好好學習詩書。這表達了士兵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對過去選擇的遺憾。 ### 作者想法與背景 李益(約746~約829),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他一生經歷了安史之亂后的唐朝中后期,這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從軍北征》反映了邊塞士兵的艱苦生活和他們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 在古代,讀書人往往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而從軍則被視為一種次優的選擇。這首詩中的士兵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詩書,暗示了他對自身命運的無奈以及對過去選擇的遺憾。同時,這也反映了唐代士子普遍存在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希望這些解釋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從軍北征》及其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查看完整“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的上一句
下一句: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的下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