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 / 作者:杜甫 |
曾城有高樓,制古丹雘存。
迢迢百馀尺,豁達開四門。
雖有車馬客,而無人世喧。
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別魂。
是時秋冬交,節往顏色昏。
天寒鳥獸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萬感集清尊。
豈伊山川間,回首盜賊繁。
高賢意不暇,王命久崩奔。
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
|
|
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解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
閬州東樓宴會,送我十一舅前往青城縣,觀天色漸昏。
古城高樓屹立,紅丹磚瓦保存至今。樓高百余尺,開放四門豁然通透。
盡管有車馬和賓客,卻無世間的喧囂。俯瞰大江,設席慰別亡靈之魂。
此時正值秋冬交替,節令過去,顏色逐漸昏暗。天寒時鳥獸休息,霜露在草根凝結。
如今我送舅氏前往,心情萬千在清酒中交集。怎奈山川之間,回首盜賊橫行,景象繁亂。
高明之士的志向難以休息,王命久已崩潰,疾馳奔走。站在風中,欲哭欲訴,聲音出口已然噎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杜甫在閬州東樓宴會上,送別他的十一舅前往青城縣的情景。整首詩在描繪高樓、遠景和季節的同時,表達了杜甫對亂世現狀的感嘆和憂慮,以及對家人離別的情感。
詩中的"高樓"和"古丹雘"形容了城樓的古老和高大,凸顯了歷史的沉淀和氣勢。樓高百余尺,四門豁然通透,呈現出開闊和寬廣的景象,同時也有深遠的象征意義,暗示著詩人的宏大情感和對世界的廣闊視野。
詩人表達了對人世喧囂的反感,將車馬和賓客與"人世喧"進行對比,突顯了內心的寧靜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大江和列筵,象征著時光的流轉和人事的更迭。臨別之際,設席慰別,傳遞著對往者的懷念和思念之情。
"是時秋冬交,節往顏色昏"表達了季節的變遷,同時也暗示了亂世的局勢,使得顏色逐漸變暗,情勢愈發昏暗。
"高賢意不暇,王命久崩奔"表達了杜甫對時局的憂慮,高尚的志向無法得到實現,而國家的政權久經動蕩。
"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展現了詩人內心澎湃的情感,欲哭不得,感慨難言,以及言語無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愁苦。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平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送別的場景,通過對景物、情感和歷史的交織,表達了詩人對亂世的感嘆和對家人離別的愁緒,以及他對理想的追求和憂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