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閬山歌 / 作者:杜甫 |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
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斗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
|
|
閬山歌解釋:
閬山歌
白色的靈山在閬州城的東邊,
碧色的玉臺在閬州城的北邊。
松樹浮浮欲盡卻無法盡的云霧,
江水動蕩像是將要崩裂未崩裂的石頭。
不知道根底里有沒有鬼神,
但已經感覺到氣息與嵩華(嵩山和華山,兩座著名的山峰)相敵。
中原的紛爭還沒有平息,
我應該去結茅齋(修道)來看看嵩山的青壁。
譯文:
靈山白色在閬州城的東邊,
玉臺碧色在閬州城的北邊。
松樹的浮浮欲盡卻盡不了的云,
江水動蕩似乎將要崩裂但還未崩裂的石頭。
不知道有沒有鬼神存在于根底,
但已經感覺到氣息與嵩華相敵。
中原的紛爭還沒有結束,
我應該去修道觀看一看嵩山的青壁。
詩意和賞析:
杜甫在《閬山歌》中以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相結合的方式,將自然景色與個人情懷相融合,表達了對于世事的思索和對于自然的癡迷。詩中描述了閬州的景色,描繪了靈山和玉臺的美麗景色,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的贊美之情。
松浮欲盡不盡的云,江動將崩未崩的石,以及作者的疑問和反思,展示了作者對于世事變幻的感慨之情。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作者對于嵩山的向往和渴望,表達了他對于修道的追求。通過對于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描寫,表達了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于道德人格的追求。
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于自然的贊美和對于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辨意識和才華橫溢的詩人才華。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描寫,使人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景色的絢麗和情感的深沉,賦予了詩歌以強烈的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