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平 / 作者:杜甫 |
自平宮中呂太一,收珠南海千馀日。
近供生犀翡翠稀,復恐征戎干戈密。
蠻溪豪族小動搖,世封刺史非時朝。
蓬萊殿前諸主將,才如伏波不得驕。
|
|
自平解釋:
《自平》中文譯文:
住在平宮中的呂太一,已經有千余日沒有到南海收集珍珠了。近來,我擔心征戰之事紛擾,令珍貴的象牙和翡翠稀缺。蠻溪的豪族們也開始動搖,受封的刺史也不能按時朝見。眼前的榮華殿中諸多將領,才能就像伏波一樣,不能自驕。
詩意和賞析:
《自平》是杜甫在唐朝晚期創作的一首詩。詩中以呂太一自贊的角度,表達了一個士人在平宮中的遺憾和思考。
詩中的“自平宮中”,指的是呂太一在宮廷以宦官身份生活的隱士身份。詩人用人物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通過呂太一沒有收集珍珠已經有千余日來表示了士人內心封閉的憂慮之情。
接下來,詩人用“近供生犀翡翠稀,復恐征戎干戈密”表達了他對珍貴物品稀缺的擔憂。這里的“生犀翡翠”可理解為指象牙和翡翠這樣珍貴的物品,以及“征戎干戈密”則表示戰亂頻繁,可能危及這些稀有物品的采集。
詩中還描寫了蠻溪豪族的動蕩和刺史無法按時朝見的情景,再以蓬萊殿前的將領們才如伏波一樣的謙遜和謹慎來自勉,暗示了作者對受世俗榮華和權貴等影響的憂慮,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時局的憂慮和對道德風雅的追求。
整首詩以呂太一的遺憾和士人的思考作為立意,以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對應關系展示了作者內心的憂慮和對紛擾世事的感慨,體現了杜甫詩歌中常見的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道德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