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贊公房 / 作者:杜甫 |
杖錫何來此,秋風已颯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
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
相逢成夜宿,隴月向人圓。
|
|
宿贊公房解釋:
宿贊公房翻譯及注釋
翻譯
高僧怎么也會來到這里?在這秋風颯颯的季節(jié)我與您相逢。
陰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嚴霜欺倒了半池蓮影。
遭到放逐又豈能違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棄禪宗。
今夜與您相逢共宿,隴上的明月也向我們現(xiàn)出圓圓的光影。
注釋
①杖錫(xī):手持錫仗。錫仗,菩薩頭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環(huán),表示四諦十二姻緣之義。比丘向人乞食,到門口,便震動錫杖上的小環(huán)作聲,以讓人知道。
②颯(sà)然:形容風吹時沙沙作響。
③寧:豈能。
④虛空:荒野無人之處。贊公土室在山野。
⑤隴(lǒng)月:潔白明亮的月亮。
宿贊公房賞析 詩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貶棄官,暫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謫置此地的原京師大云寺贊公,所以以“錫杖何來此”反詰起筆,表現(xiàn)了驚愕之情?!扒镲L已颯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風述說一份不滿與困苦?!坝昊纳钤壕?,霜倒半池蓮”緊接“秋風”義旨,進一步渲染贊公與自己處境的蕭條凄涼。對仗工整,用字精準,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傳神而出。此處也為下文贊嘆贊公梵行高潔,禪心清凈作一反襯。詩至“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則秋戚之情一掃而空,換之以無盡的平和,又透出獨立孤峰頂?shù)暮狼椤Y澒钔ǚ鸱?,無論外境如何變化,也不能動搖他的清凈心。而一切萬法無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離空性,就如虛空也是禪。在贊公身邊,使詩人也感染了幾分寧靜安詳。夜間在贊公房間休息,望見朗朗明月,掃清太虛,猶如禪心空明,能出種種違順。同時尾聯(lián)也點出題意,以作照應。
宿贊公房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是乾元二年(759)深秋在秦州時作。贊公是杜甫的舊友,在長安大云寺作住持時,曹留杜甫在寺內小住,并贈送絲細毛布。不曾想到在流寓中相逢。詩中描寫夜宿贊公土室的所見所感,對贊公的守禪本性給予贊美,抒發(fā)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欣喜之情。
宿贊公房賞析二
這首詩以“杖錫何來此”發(fā)問開始,但又故意不作回答。這是因為政治斗爭竟然連累到了出家人,杜甫痛心疾首之余,不愿再回顧往事。二、三、四句接著寫秋風、院菊、池蓮,都是贊公禪房所見。這些描寫不僅借物寫人,側面寫出贊公作為釋門隱者清靜淡泊的生活與性格,還運用“颯然"、“雨荒”、“霜倒”等詞語,象征著贊公平白受屈被貶的不幸遭遇。
五、六兩句從“放逐”起首,推崇贊公不為放逐移節(jié)的情操。“放逐寧違性”說贊公被放逐到深山老林,而那里恰好是贊公喜愛的地方?!疤摽詹浑x禪”說寵辱無非虛空,等榮辱,齊貴賤,正是禪門的宗旨。在安慰、贊揚贊公的過程中包含著對眨謫、放逐的蔑視。
最后兩句寫夜,點明題目中的“宿”字。二人本來交情很好,后來同案遭貶,如今又在邊地相逢,自是非常難得。“隴月”句,不僅是寫景,更重要的是以月圓象征兩位老友的團圓。
這篇詩作的前三聯(lián)極富禪趣。在凡胎俗人眼中,身遭貶謫,處境凄涼,當會黯然神傷。然而對禪家佛人來說,一切萬法,一切煩惱,都是主觀的,因此都是空幻不實的,通過勤修苦練參禪悟道,體悟了這種萬物皆空的微妙智慧,即可開悟解脫,最終達到沒有執(zhí)著、沒有牽掛、沒有悲歡,坦蕩磊落、廣大自在的心境。詩篇中僧人贊公不以自身的遭貶境遇的凄涼而悲傷,對事態(tài)變遷來之不拒,處之淡然,可謂了悟了禪定般若之境,體悟了萬物皆空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