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柱峰 / 作者:嚴遂成 |
河從受降城,北折徑南注。
萬山束縛之,龍性馴不怒。
及茲下三門,噴礴流懸布。
砥柱屹當沖,四傍絕依附。
何所恃而傲,力與河伯忤?
摧剛終成柔,條分左右去。
卷土趨向東,昏墊逮徐豫。
神禹無治法,計窮吁天助。
鏟除昆侖山,絕河之來路。
西海為尾閭,是龍安身處。
|
|
砥柱峰解釋: 《砥柱峰》是清代嚴遂成的一首詩詞,描述了河流從受降城發源,蜿蜒北折,然后向南流去的景象。萬山環繞著河流,限制了它的奔流,但河流的本性卻溫順馴服,沒有怒發沖冠。當河流來到三門之下時,水流變得洶涌澎湃,如噴發的瀑布懸掛而下。砥柱矗立在河流沖擊之處,四周沒有依附的東西。它依靠著什么而自豪呢?是它的力量與河神相抗衡嗎?強硬最終變為柔和,河水分出左右兩道繼續向東流去,昏暗的土地延伸到徐州和豫州。神禹無法找到解決之道,唯有呼天求助。最后,昆侖山被清除,斷絕了河流的來源,西海成為龍安身居之地。
這首詩詞描繪了河流的壯麗景象,以及河流的力量和堅韌。河流像一條龍,溫順地承受著周圍山脈的束縛,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特性和方向。砥柱象征著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它頂住了河流的沖擊,展現出力量與河神對抗的傲慢。然而,最終它也變得柔和,順從河流的走向,展示了事物在面對巨大力量時的軟弱和屈服。整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力量與柔和之間的辯證關系。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河從受降城,北折徑南注。
萬山束縛之,龍性馴不怒。
及茲下三門,噴礴流懸布。
砥柱屹當沖,四傍絕依附。
何所恃而傲,力與河伯忤?
摧剛終成柔,條分左右去。
卷土趨向東,昏墊逮徐豫。
神禹無治法,計窮吁天助。
鏟除昆侖山,絕河之來路。
西海為尾閭,是龍安身處。
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觀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力量與柔和、堅韌與屈服的思考。它提醒人們在面對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時,有時候柔和和順從可能更具智慧和生存之道。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傳說中神禹治水的無奈和仰仗天命的感慨。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寫河流和砥柱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