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事二十四首 / 作者:梁啟超 |
匈奴未滅敢言家,百里行猶九十賒。
怕有旁人說長短,風云氣盡愛春華。
|
|
紀事二十四首解釋: 《紀事二十四首》是梁啟超在清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匈奴未滅敢言家,
百里行猶九十賒。
怕有旁人說長短,
風云氣盡愛春華。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時局和社會風氣的關切,以及對自由言論和真實表達的堅持。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言論自由和真實表達的渴望。首句"匈奴未滅敢言家"直接點出了作者敢于直言的膽識。匈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強大民族,在歷史上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威脅和困擾。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像匈奴未被消滅一樣,作者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畏懼外界的壓力和威脅。
接著的兩句"百里行猶九十賒"表達了作者對社會風氣的憂慮。百里行本意指百里之行,九十之賒,意味著即使走了百里的路程,還有十分之九的債務。這里的債務可以理解為社會風氣的負擔,暗示社會上存在著種種不公和不正義的問題。作者認為即使走了很長的路,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社會依然存在著許多需要改變和改善的地方。
接下來的兩句"怕有旁人說長短,風云氣盡愛春華"表達了作者對外界評判和批評的擔心,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里的"怕有旁人說長短"意味著作者擔心自己的言論會受到他人的指責和批評,這也暗示了當時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社會環境。而"風云氣盡愛春華"則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和春天的向往,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局和社會風氣的憂慮和關切,同時彰顯了作者對自由言論和真實表達的堅守。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和不正義,并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