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仙歌 / 作者:朱彝尊 |
仲冬二七,算良期須果。
若再沉吟甚時可。
況熏爐漸冷,窗燭都灰,難道又各自抱衾閑坐。
銀灣橋已就,冉冉行云,明月懷中半霄墮,歸去忒匆匆,軟語丁寧,第一怕,襪羅塵涴。
料消息青鸞定應知,也莫說今番,不曾真個。
|
|
洞仙歌解釋: 譯文:
《洞仙歌·仲冬二七》
仲冬二十七,算得是好時節果實成熟。如果再沉思良久,就能得到答案。況且熏爐逐漸冷卻,窗戶上的燭光已熄滅,難道我們又各自擁抱著被子坐閑。銀灣橋已經修好,行云冉冉,明月從天上半空墜落,匆匆歸去,輕聲細語,最怕的是,襪子沾上塵土。我猜青鸞(神鳥)定會知道消息,但也不要說這次的事情,未必是真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清代朱彝尊的《洞仙歌》中的一篇,以描繪仲冬時節的景象和一些含蓄的情感為主題。詩中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感慨,以及對命運和未來的疑慮。
首先,詩人提到仲冬二七,表示此時正值冬季的末尾,此時果實成熟,可以理解為一種希望和收獲的象征。然而,詩人在面對人生的抉擇和困惑時,卻需要再次沉思片刻,才能找到答案。這暗示了詩人對決定的謹慎和內心的糾結。
接著,詩人以冷爐和熄滅的燭光來形容環境的冷清,暗示了孤獨和寂寞之感。他描述自己和他人都各自擁有自己的被子坐著,似乎是在描繪一個冷漠和疏離的場景。
詩中引用了銀灣橋修好、行云和半空墜落的明月,這些景象給人一種變化和流動的感覺。詩人可能是借景抒發了自己對時光流逝和命運不可掌控的感嘆,暗示了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奈。
最后,詩人提到青鸞,這是神話中的神鳥,象征著吉祥和消息的傳遞。詩人猜測青鸞應該會知道一些消息,但他又告誡自己不要隨意傳播,因為這次的事情可能并不是真實的。這句話可能是詩人對傳聞和八卦的態度的反思,也可以理解為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謹慎的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冬天的景象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命運和未來的思考和疑慮。詩人以簡潔而含蓄的語言,給讀者留下了一些啟示和思考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