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仙歌 / 作者:朱彝尊 |
行舟已發,又經旬調笑。
不算匆匆別離了。
奈飛龍骨出,束竹腸攢,月額雨持比淚珠差少。
羅囊針管就,絡以朱繩,淡墨疏花折枝裊。
中有錦箋書,密囑歸期,道莫忘翠樓煙杪。
枉姑負,劉郎此重來,戀小洞春香,尚馀細草。
|
|
洞仙歌解釋: 詩詞:《洞仙歌·行舟已發》
作者:朱彝尊(清代)
行舟已發,又經旬調笑。
不算匆匆別離了。
奈飛龍骨出,束竹腸攢,
月額雨持比淚珠差少。
羅囊針管就,絡以朱繩,
淡墨疏花折枝裊。
中有錦箋書,密囑歸期,
道莫忘翠樓煙杪。
枉姑負,劉郎此重來,
戀小洞春香,尚馀細草。
中文譯文:
船已經啟程,又過了許多天調笑。
不算是匆匆的離別了。
可惜飛龍的骨頭出來,捆綁竹腸,
月亮額上的雨水比淚珠少一些。
羅囊裝著針管,用朱繩綁著,
淡墨勾勒的花朵折枝婀娜。
其中有一封錦箋書,密密囑咐著回程的日期,
告訴你不要忘記在翠樓煙霧彌漫的地方。
姑娘白白地辜負了,劉郎又來了,
留戀著小洞里的春香,還有些細草殘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朱彝尊創作的《洞仙歌》系列之一,描繪了一段離別后再相聚的情景,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對重逢的期盼之情。
詩中以船行為背景,描繪了行舟已經啟程的場景,又經過了許多天的調笑。作者表達了離別的不舍,但也認為這次離別并不匆忙,暗示著離別之后的重逢將是更加珍貴的。
詩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飛龍骨、束竹腸、月額雨等形象描述了景物,將離別時的傷感與自然景物相結合,增加了詩意的層次感。羅囊針管、朱繩、淡墨疏花折枝等形象描繪了書信和細節,表達了詩人對重逢的期待和留戀之情。
詩的結尾處,作者以枉姑負、劉郎重來的方式展現了女子白白辜負了男子的情感,強調了重逢之后的留戀和珍貴。詩中還出現了小洞春香和細草的意象,進一步襯托了重逢時的溫馨與美好。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離別與重逢為主題,情感真摯而深沉,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重逢的復雜情感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