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史(六首選—) / 作者:袁枚 |
東漢恥機權,君子多硁硁。
悲哉陳與竇,謀疎功不成。
其時涼州反,有人頒孝經;
意欲口打賊,賊聞笑不勝。
雖無補國家,尚未遠人情。
一變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學主靜,人死不聞聲。
魏公敗符離,自夸心學精,殺人三十萬,於心不曾驚。
似此稱理學,何處托生靈。
嗚呼孔與孟,九泉涕沾纓。
|
|
詠史(六首選—)解釋: 詩詞:《詠史(六首選—)》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東漢恥機權,君子多硁硁。
悲哉陳與竇,謀疎功不成。
其時涼州反,有人頒孝經;
意欲口打賊,賊聞笑不勝。
雖無補國家,尚未遠人情。
一變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學主靜,人死不聞聲。
魏公敗符離,自夸心學精,
殺人三十萬,於心不曾驚。
似此稱理學,何處托生靈。
嗚呼孔與孟,九泉涕沾纓。
中文譯文:
東漢時期恥辱機權,君子多躊躇不前。
可悲啊,陳留與竇獻謀略不成。
那時涼州發生叛亂,有人宣揚孝經;
有意要口誅賊寇,而賊寇聽后笑聲滿堂。
雖然不能挽救國家,但尚未遠離人情。
一轉變成南宋時代,佛教興盛而儒家名聲衰落。
渴望哲學主張寧靜,人死后不再有聲響。
魏公敗于符離之手,自夸心中學問精深,
殺了三十萬人,心中毫無驚慌。
如此稱之為理學,哪里能寄托生靈?
哀嘆啊,孔子與孟子,九泉之下淚沾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袁枚詠史六首選中的一首,描述了歷史中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和人物,以及對理學的批判。
詩的第一句表達了東漢時期的恥辱,指的是當時機權腐敗的現象,使得有志之士望而卻步,不敢奮發向前。作者用形容詞“硁硁”來形容君子們的心情,暗示他們內心的憤慨和掙扎。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對陳留與竇獻的悲嘆,他們具備智謀,但卻未能實現自己的功業,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局面。
第四句描繪了涼州叛亂的情景,有人宣揚孝經,試圖通過道德教化來對抗賊寇,但賊寇卻聽之一笑。這里反映了時局的動蕩和社會道德的虛弱。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對于理學的質疑。南宋時期,佛教興盛而儒家學說式微,作者希望哲學能主張寧靜,認為人死后應該無聲無息,但現實卻并非如此。
最后兩句是對于魏公(指魏忠賢)的批評,他自夸心中學問精深,但實際上殘暴無情,殺害了三十萬人,卻毫無悔意和震驚之情。這里作者通過對魏公的揭露,進一步質疑了理學的道德基礎和價值。
整首詩以悲憤的語氣,揭示了歷史中的一些不公和荒謬之處,對于權力腐敗、道德虛弱和學術虛浮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詩人表達了對于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對于人性的追問,以及對于理學思想的懷疑和對傳統儒家價值的哀嘆。整首詩以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袁枚獨特的觀察力和文學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