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王中丞 其一 / 作者:李攀龍 |
司馬臺前列柏高,風云猶自夾旌旄。
屬鏤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萬里濤。
|
|
挽王中丞 其一解釋: 詩詞:《挽王中丞其一》
朝代:明代
作者:李攀龍
司馬臺前列柏高,
風云猶自夾旌旄。
屬鏤不是君王意,
莫作胥山萬里濤。
中文譯文:
在司馬臺前,排列著高大的柏樹,
風云仍然夾雜著旌旄聲。
屬鏤并不是君王的意愿,
不要把它比作胥山萬里的波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李攀龍的挽詩,以表達對逝去的王中丞的悼念之情。
第一句描述了司馬臺前排列著高大的柏樹,柏樹象征著堅貞和長壽,暗示逝者的高尚品質和崇高地位。
第二句通過描繪風云夾雜旌旄的景象,表達了逝者生前的輝煌和權勢,旌旄是古代官員的標志,風云暗示了逝者卓越的才華和影響力。
第三句提到“屬鏤”,這里指的是祭祀逝者時使用的祭器。詩人表達了逝者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成為祭祀的對象,暗示逝者的離去并非早有準備或自愿,這增加了悼念的哀傷感。
最后一句“莫作胥山萬里濤”,表達了不要將逝者比作浩渺翻滾的大海。胥山是神話中的山名,常用來比喻巨大的波濤和浩渺的景象,詩人希望不要過分夸大逝者的影響力,而是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逝者的離去。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描繪司馬臺前的柏樹、風云和祭祀景象,表達了對逝去的王中丞的哀悼之情,同時提醒人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死,不要過分夸大或美化逝者的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