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懷(十四首) / 作者:楊基 |
鵲巢知避歲,終為鳩所居。
巧者勞不足,拙者安有余。
溪翁夜結網,山人朝煮魚。
隆準入關中,不讀半卷書。
當時微張韓,乃與勝廣俱。
大拙乃至巧,巧者復何如。
¤
|
|
感懷(十四首)解釋: 《感懷(十四首)》是明代詩人楊基的作品。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慨。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鵲巢知避歲,終為鳩所居。
巧者勞不足,拙者安有余。
溪翁夜結網,山人朝煮魚。
隆準入關中,不讀半卷書。
當時微張韓,乃與勝廣俱。
大拙乃至巧,巧者復何如。
譯文:
鵲巢懂得避寒冬,最后被鳩鳥占據。
聰明者勞碌無益,愚笨者才能安逸有余。
溪邊的老漁翁夜晚結網,山中的隱士早晨煮魚。
隆準的人進入關中,卻不讀半卷書籍。
當年微不足道的張韓,如今和勝廣一樣重要。
大拙最終超越了巧,那些聰明的人又如何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對生活和人生的反思為主題,通過對鵲巢、鳩鳥、漁翁、山人等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聰明與愚笨、勞碌和安逸的思考。
詩中的鵲巢和鳩鳥形成了對比。鵲巢代表著聰明才智,而鳩鳥則象征著愚笨。然而,最終鵲巢卻成為了鳩鳥的棲居之所。這種轉變暗示了聰明才智并不能保證成功,有時候反而會陷入困境。
詩中還提到了溪翁夜晚結網和山人早晨煮魚。這兩個形象描繪了不同人生境遇下的生活方式。溪翁努力捕魚,而山人卻過著簡樸的生活。這表明勞碌奮斗并不能保證成功,有時候簡單的生活反而更加安逸。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隆準入關中,卻不讀半卷書。這句話表達了對知識的反思。即使是有地位和權力的人,如果沒有讀書的修養,也難以真正獲得智慧。
最后幾句提到了當年微不足道的張韓,如今和勝廣一樣重要。這句話強調了時間的變遷和人的命運。它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展現了楊基對智慧、勞動和命運的思考。通過對不同人生境遇的對比,揭示了聰明與愚笨、勞碌和安逸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表達了對知識和時間的重視。這首詩給人以深思,引發讀者對人生價值和生活選擇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