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蚊 / 作者:袁凱 |
群蛇戢戢方斗爭,蝦蟆螻蛄相和鳴。
百足之蟲行無聲,毒氣著人昏不醒。
蚊蚋雖微亦從橫,隱然如雷吁可驚。
東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閉門不敢行。
|
|
蚊解釋: 《蚊》是明代袁凱的一首詩詞,描寫了蚊蟲對人們生活的困擾。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蚊蟲群體默默地斗爭,蟾蜍和螻蛄相互鳴叫。百足之蟲行動無聲,散發出的毒氣使人昏迷不醒。盡管蚊蚋微小,它們也橫行不法,隱隱約約地像雷聲般令人驚訝。東方的日光苦難未過半,我這年邁的身體不敢出門行動。
詩詞通過描繪蚊蟲的存在,表達了作者對它們帶來的困擾和煩惱的感受。蚊蟲象征著微小卻令人討厭的事物,而它們的存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詩中的群蛇、蝦蟆、螻蛄等形象,以及蚊蚋的橫行,突出了這些微小生物的威脅性。同時,詩人將自己作為一位老人,通過閉門不出的方式來避免與蚊蟲的接觸,展示了作者對自身健康和安全的關注。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用寥寥數語勾勒出了蚊蟲帶來的困擾和作者的行動選擇。詩意中流露出對微小事物的重視和對健康的珍視,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擔憂。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蚊蟲與人的關系,以及作者的情感體驗,引發了讀者對生活中微小事物的反思。它提醒人們要珍惜健康和安寧,并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的共鳴和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