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王愛梅 / 作者:黃庚 |
諸生歸去暮庭空。
塔下游觀倚瘦筇。
千尺寶輪擎海月,七層金鐸語天風。
升堂盡可同僧飯,持缽何須聽寺鐘。
|
|
寄王愛梅解釋: 《寄王愛梅》是宋代黃庚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諸生歸去暮庭空。
塔下游觀倚瘦筇。
千尺寶輪擎海月,
七層金鐸語天風。
升堂盡可同僧飯,
持缽何須聽寺鐘。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寂靜而寧謐的場景,描述了詩人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詩人通過描寫庭院的寂靜和空虛,表達了諸生離去后的孤寂感。塔下的游人依靠著瘦弱的竹竿,靜靜地觀賞著寶輪高掛天空和金鐸隨風悠揚的聲音。詩人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與美好。
賞析:
《寄王愛梅》這首詩詞以簡潔清新的語言展現了寂靜與寧靜的美感。首句“諸生歸去暮庭空”,通過“歸去暮庭空”一句表達了人物離去后的寂寞與空虛,給人以深深的思索。接著,詩人描繪了塔下游觀的景象,以“塔下游觀倚瘦筇”表現出游人靜靜地依靠著瘦竹竿,凝望著高掛天空的寶輪和隨風而鳴的金鐸,使整個場景更加生動,令人感受到一種平和與寧靜。
詩中的“升堂盡可同僧飯,持缽何須聽寺鐘”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與心靈自由的追求。詩人認為,無論是在廟堂還是在僧舍,人們都可以一同用餐,而無需被寺廟的鐘聲所束縛。這種思想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簡約的筆法,表達了對自然、靜謐和自由的向往。通過對寂靜景象的描繪,詩人傳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內心平靜與自由的追求,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心靈世界和審美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