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任子敏司丞赴北 / 作者:黃庚 |
鞭影托云入帝京,少年正好作功名。
不辭驛騎三千里,欲奮鵬搏九萬程。
白玉樓中揮翰墨,黃金臺上被恩榮。
何須折柳送行色,只寫詩篇話別情。
|
|
送任子敏司丞赴北解釋: 送任子敏司丞赴北
鞭影托云入帝京,
少年正好作功名。
不辭驛騎三千里,
欲奮鵬搏九萬程。
白玉樓中揮翰墨,
黃金臺上被恩榮。
何須折柳送行色,
只寫詩篇話別情。
【中文譯文】
送任子敏司丞赴北
馬鞭的倩影托起云彩,駛入帝京之中,
年少時正是立功名的好時機。
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三千里的驛騎,
意欲展翅高飛,直沖九萬里的征程。
在白玉樓中,他揮舞著文筆,
在黃金臺上,他備受恩榮的加冕。
何須用折柳的姿態送別,
只需以詩篇表達離情別緒。
【詩意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黃庚的《送任子敏司丞赴北》。詩人以抒情的筆調,描繪了送別前往北方任職的任子敏司丞的場景。
詩人通過"鞭影托云入帝京"的形象描繪,表達了任子敏司丞奔赴帝都的決心和迅速的行動。他年少正值壯年,正是追求功名的時候,不計較艱辛地馳騁在三千里的驛路上,渴望飛翔般地沖向九萬里的征程。
詩中的"白玉樓"和"黃金臺"是指官員的高位和榮耀,而揮舞翰墨和被恩榮所籠罩則暗示了任子敏司丞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榮譽。詩人以此突出了他的才華和成就,表達了對他的贊揚和祝福。
最后兩句"何須折柳送行色,只寫詩篇話別情"表達了詩人的思考。他認為不需要用傳統的送別方式,而是通過寫詩來表達離別的情感。這也體現了詩人對詩歌表達力量的崇尚和信任,將詩篇視為最好的表達離情別緒的方式。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抒發了對年輕人追求功名的努力和對詩歌表達力量的肯定。通過描繪送別的場景和表達離別情感,展現了詩人對任子敏司丞的敬佩和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