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覽古四十二首 其四 / 作者:楊維楨 |
單父七弦琴,為治務感興。
十金南門木,立令務必行。
單父有成效,夜漁若嚴刑。
南門能徙木,不能徙民情。
以此知巧信,不如拙而誠。
|
|
覽古四十二首 其四解釋: 《覽古四十二首其四》是元代詩人楊維楨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單父七弦琴,為治務感興。
十金南門木,立令務必行。
單父有成效,夜漁若嚴刑。
南門能徙木,不能徙民情。
以此知巧信,不如拙而誠。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楊維楨對治理政務的思考和觸發的感悟。詩中通過一系列意象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治理之道的獨到見解。
賞析:
這首詩詞以琴、木、治理等意象為線索,通過對比和隱喻,表達了作者對于治理之道的思考。
首先,詩中提到了"單父七弦琴"。這里的"單父"是指一種七弦琴的名稱,它象征著藝術和文化。作者通過琴的形象,抒發了自己對于治理工作的興趣和熱情。
接著,詩中提到了"十金南門木"。這里的"南門木"指的是南方城門上的木頭構造,它象征著治理的具體行動和政務。"十金"則是指該木構造的價值和重要性。作者立令務必行,意味著他對于治理工作的堅定決心。
然后,詩中描述了單父的成效和夜漁的嚴刑。這里通過夜漁的形象表達了治理工作的嚴厲和嚴謹,意味著作者對于治理的要求和追求。
接著,詩中提到了南門能徙木,但不能徙民情。這里通過南門的形象,表達了治理的能力和限制。南門能夠移動木頭,但卻無法改變民眾的情感和情緒。這給作者以啟示,他認為治理之道并非僅僅依靠技巧和手段,更需要真誠和信任。
最后,詩中以"不如拙而誠"作為結尾。這里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他認為與其追求巧妙和技巧,不如保持樸實和真誠。作者通過這句總結,強調了治理之道的本質和價值。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琴、木、治理等意象的運用,以及對比和隱喻的手法,展現了作者對于治理之道的思考和觸發的感悟。同時,詩中強調了真誠和樸實的重要性,提出了治理之道的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