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謠 / 作者:楊維楨 |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積大塊作方載,豈有壞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動搖海水泄。
便恐昆侖八柱折,赤子啾啾憂地裂。
唐堯天子居上頭,賢相柱天如不周。
保國如甌,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憂。
|
|
地震謠解釋: 《地震謠》是元代楊維楨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地震為題材,通過描繪地震的景象和表達對災難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天災人禍的關切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譯文:
四月一日南省發生火災,
七月一日南方發生地震。
大地像方載一樣震動,
怎能讓壞崩如杞人。
地震之后,白毛茁生,
泰山搖動,海水傾泄。
恐怕昆侖山八柱折斷,
無辜的孩子們哭泣,地裂縫。
唐堯天子居于高位,
賢相如柱天,卻不得圓滿。
保國如同保一只甌器,
駕馭民眾如同駕駛一艘小舟。
哎呀,孩子們,你們何必擔憂。
賞析:
《地震謠》通過描繪地震的景象和表達對災難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天災人禍的憂慮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詩中以四月一日南省火災、七月一日南地震為開頭,烘托出災難頻頻發生的緊張氛圍。接著,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將大地震動比作方載一樣,以突出地震的劇烈程度。作者提到地震后的景象,白毛茁生,泰山動搖,海水傾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地震的恐怖和帶來的巨大影響。
在詩的最后幾句,作者以唐堯天子和賢相作為象征,表達了對國家統治者和政治精英的擔憂。唐堯天子居高位,賢相如天柱,但他們并未能圓滿地履行自己的責任。作者以保國如甌、馭民如舟的比喻,抒發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危的關切,呼喚統治者應當擔負起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最后,作者用"吁嗟赤子汝何憂"的問句,寄托了對年輕一代的期望,希望他們不要過度擔憂,而是要積極面對困難,為國家和人民的未來貢獻力量。
整首詩以地震為題材,通過夸張的描寫和比喻手法,展現了地震帶來的恐怖和災難,同時也透露出對國家統治和社會秩序的擔憂。通過這首詩,作者呼喚人們關注天災人禍,關心國家命運,同時也鼓勵年輕一代要勇于面對困難,為國家的未來努力奮斗。 |
|